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牵动人心的能耗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09:39 东方网

  景蔚作品集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个新意,是确定今后五年的降低能耗的指标——20%。也就是作为约束性指标,每年要下降4%。它的重要性不亚于GDP指标。

  我们满怀信心地进入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半年已经走过,情况怎么样?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令人关注。实际情况很糟糕,半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去年同期上升0.8%。

  如此一来,今年下半年要下降近5%。任务变得十分困难。

  能耗指标与综合性的指标GDP相比,是一个方面性的指标。然而,这个“方面性”指标的分量太重了。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聚焦之点,呈越来越稀缺的趋势。中国作为大国,幅员辽阔,能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是能源人均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的兴旺时期,能源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个瓶颈。据我观察,能耗这个“方面性”指标其实具有“综合性”因素:它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关联,产业结构越是优化,现代服务业比例越高,科技产业比例越高,能耗就越低;它与自主创新相关联,技术水平越高,耗能就月少;它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关联,循环经济搞得越好,能耗就月低;它还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关系,人们的消费行为越健康,能耗就越少;它与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交往中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有关系,与各国相处越和谐,从国外的贸易中获得的外来能源就越丰裕。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首先,降低能耗指标,反映了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寻求良好增长方式的努力。能耗由从宏观角度来计算,目前我国的能耗指数十分高就反映了我们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国际观察能耗有一个衡量的指数,即标准燃油一吨为分子,每百万元GDP为分母,两者相除的数据就是能耗指数。我国目前的指数为1067,而世界平均指数则为281,日本只有95.6。也就是中国在能耗方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与日本的差距更大。这里有我国的GDP贡献的比例中重化工业的成分比较高,这些行业本身就是高能耗的,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GDP构成中科技的、服务业的比例比较高有很大的关系。十六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增长方式的健康,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增大科技和服务业发展的分量。据最新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二产与三产已经平分秋色,都达到1亿5400多万人。这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已有长足的进步。然而,能耗指数的高位,需要我们继续改进增长方式。另外,从中观角度,我国的交通节能、建筑节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据粗略计算,我国的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再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即从单位能耗的情况看,我们的情况也不乐观,投入产出水平是发达国家的几倍,同样需要我们改进技术,降低能耗。

  应该说,经过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学习,经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和通过,降低能耗的观念和意识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从上半年我国能耗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情况看,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没有明显进步,国家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长不仅没有如十一五纲要规定的控制在9%,而是上升为10.9%,固定资产投资上升明显,还是患了“粗放增长”的老毛病。当然也有中观、微观方面的降低能耗的工作做得没有力度等原因。

  降低能耗的工作真是牵动人心啊!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的节能工作有着明显的成果。据人民日报的最新长篇报道,上海今年上半年的能耗下降4.1%。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说,去年,在确定上海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能耗指标时,上海开始送给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报告确定为五年下降15%,上海方面的理由是,该市每万元标准煤指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这个指标的70%,而再降低能耗的空间已经比较小,国家发改委没有同意上海的想法,还是要求达到20%,上海坚决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做,修改了指标。市委、市政府对此作了巨大的努力。而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节能降耗的重大事项的决定,作了全社会的行动的动员。一份耕耘,一份成果。经过全市各行各业的齐心协力,经过全体市民的同心同德的努力,上海的节能初见成效。

  我想,上海人民一定会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再接再厉,励精图治,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者:周锦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