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个维克托,一个乌克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10:30 红网-三湘都市报

  

两个维克托,一个乌克兰

  亚努科维奇(左)与老对手尤先科握手言欢 新华社图乌克兰政治僵局终打破,尤先科老对手出任新总理据新华社基辅8月5日电乌克兰最高苏维埃(议会)4日晚根据总统维克托•尤先科的提名举行投票表决,批准地区党领导人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出任政府总理。议会还批准了以亚努科维奇为总理的新内阁成员24人名单。

  获得批准后,新内阁立即开始运作,乌克兰4个月的政治僵局宣告结束。

  昔日对手握手祝贺

  乌克兰议会共有450名议员,当天296名议员出席,最终结果为271票赞成、9票反对,超过通过提名所需的226票,批准亚努科维奇出任新内阁总理。

  赞成票中包括地区党的184票、社会党30票、共产党21票,尤先科的“我们的乌克兰”联盟80名议员中也有30名投了赞成票,另外“季莫申科联盟”也有6名议员投赞成票。

  尤利娅•季莫申科与绝大多数“季莫申科联盟”议员抵制了投票,他们的座椅空出,覆盖一面巨大的乌克兰国旗。

  投票后,会场响起热烈掌声和喝彩声,亚努科维奇与昔日对手尤先科握手,面对支持者微笑,他还接到一大束鲜花。

  亚努科维奇阵营成员加娜•斯捷茨夫说:“这不仅是两名领导的握手,而是乌克兰两部分的和好。今天,我们有了两个维克托,一个乌克兰。”

  4日晚些时候,亚努科维奇告诉记者:“当我们彼此握手,我感觉我们是伙伴。”

  与俄关系视为首选

  亚努科维奇提名获得通过后,他准备立即展开工作。当有人问他,经过4个月的政治争执,为何不抽时间休息一下,他回答道:“我已经休息一年多了。”

  2005年1月,亚努科维奇在总统选举失败后辞去总理职务。

  亚努科维奇说:“我的最初访问目的地将是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莫斯科(俄罗斯)和美国。首先我要说,我们将把与俄罗斯的关系视为首选。”

  旧部重新上马

  乌克兰议会4日还以269票赞成、1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由总理亚努科维奇领导的新内阁成员24人名单。

  亚努科维奇在投票前说,他领导的政府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新内阁将“有效、专业和负责”,他近期将向议会提交政府行动纲要,供表决通过。

  新内阁中,亚努科维奇的盟友占据多数位置,其中一些部长是亚努科维奇上次任总理时的旧部。尤先科阵营获得职位不多,但也属要职。

  □观察

  国家团结胜了“颜色”之争

  乌克兰新政府几经波折终于浮出水面。分析人士认为,在外交方面,它将保持政策连续性,并可能会以发展经济为杠杆,间接推动实施“东西兼顾”的平衡对外政策;在国内,它将与总统、议会一道,推动“民族团结”和经济增长。在政府内部,各派将加强沟通与协调。

  联合政府仍需磨合

  根据乌新宪法修正案,自今年1月1日起,乌国家政体由总统议会制转变为议会总统制,政府由对总统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

  在最近半年多的政体转轨过程中,乌克兰政局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究其原因,除了“橙”、“蓝”两大阵营的矛盾外,法律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权对法律条款作出解释的宪法法院因法定人数不足,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各派政治力量为维护各自利益僵持不下。

  目前,组成联合政府的4党左、中、右翼俱全,这扩大了执政的根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党政治理念不同,它们短期内仅靠“民族团结宣言”还难以完全消除彼此间的分歧和矛盾。此外,总统、议会和政府3者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各方能否求同存异、通力合作还面临考验。

  团结稳定的新机遇

  分析人士认为,刚刚签署的“民族团结宣言”,实际上是乌主要政治力量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施政纲领,它确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路线方针和对内、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

  针对乌克兰东、西部存在分歧的现实情况,“宣言”以民族团结为旗帜,要求所有政权机构和政治力量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国家复兴。这说明乌政治家已经意识到以“颜色”划线带来的严重问题,决心排除“颜色”干扰,寻求团结一致。

  □人物

  卷土重来的亚努科维奇

  维克托•亚努科维奇1950年7月9日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的一个工人家庭。2004年底,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时任总理的亚努科维奇曾作为总统候选人与反对派领导人、现任总统尤先科展开角逐,但最终失利。2004年12月31日,亚努科维奇宣布辞去总理职务。

  综合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