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蓉城“赶街” 千名四川知青梦国回滇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4:5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蓉城“赶街”千名四川知青梦国回滇西

  65岁的林元青刚来到知青们约好的地点时,一股残留在他记忆深处的气味突然扑面而来。“咦?酸臭的榴莲味混着醇香的米酒味,空气中还夹杂着一点点芒果的清香,这就是

当年赶街的味道啊!”林元青猛吸了吸鼻子,兴奋不已地称。昨日,千余名四川知青在蓉城重温了几十年前在云南支边时赶街的情景,他们也希望用类似的活动在川滇间发展更多的民间贸易。

  赶街

  拾回30多年前的记忆

  “赶街”是云南人对赶集的一种俗称,用四川话说就是“赶场”。昨日上午,五桂桥附近一广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千余名曾经在云南支边的四川知青相约在这里,举行了首届赴滇四川知青“赶街”的联谊活动。云南德宏、丽江、瑞丽等地农场的工作人员也为知青们带来了大量的热带水果、农作物等贸易产品,以感谢知青们昔日对滇西作出的巨大贡献。

  泡一杯高原的绿茶,吃一口热带的水果,知青们的思绪也渐渐飞回了30多年前的滇西。“赶街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活动之一。”周沅生曾是云南新城农场的一位知青,据他介绍,从1971年开始,共有16000余名四川知青到滇西的数十个农场支边。由于当时物资比较匮乏,农场的知青们就利用赶街互相进行交易,换取各自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用品,有不少知青还因为赶街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赶街是资源互补的重要手段之一。”周沅生称,赶街促进了农场间的贸易和生产互补,支持了知青们的支边工作。

  亲切

  吃罢竹筒饭跳起民族舞

  临近中午,用餐时间到了,一盘盘各具特色的云南风味食品摆上了桌面,有白里透红的户撒过桥米线、滑嫩爽口的豌豆粉、风味独具的傣家竹筒饭……知青们又一次吃到了令他们难忘的食物。一位知青称,由于当时食物匮乏,知青们一年到头难得吃得上一顿肉。不过当地的少数民族对知青们却非常好,他们常常请知青到他们家里做客,并往往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知青。

  用过午餐后,来自云南农场的工作人员拿出象脚鼓、芒锣等少数民族的乐器演奏起来。听到当年熟悉的鼓乐声,知青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许多人穿上了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开始随着鼓乐尽情地跳动起来。“我仿佛又看到了知青们当年与云南各族人民共庆丰收的场面。”一位当年的知青称,云南的少数民族喜欢用歌舞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支边的知青们几乎都跟着学会了他们的舞蹈,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的时候就像一家人一般,那种情景非常令人难忘。

  期待

  川滇间有更多的民间贸易

  在“赶街”现场,一个内容丰富的摄影展吸引了不少知青的注意,一张张记录知青们支边的图片令无数知青感慨、动容。陇川农场的一位知青称,知青们当年为滇西的建设抛洒了无数的热血和汗水,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希望滇西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不要辜负知青们当年的辛勤工作。

  拎着一袋袋晶莹剔透的香米,提着一颗颗浑身长刺的榴莲,带上一只只金黄饱满的芒果……下午4时左右,“赶街”的知青们各自买到了中意的商品,带着喜悦和留恋与昔日的朋友告别。

  “滇西有着丰富的物产,川滇应该加强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主办这次“赶街”活动的知青们称,他们举行此次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青的联谊,更是希望利用类似的活动打开滇西民间贸易的口岸,促进川滇民间贸易的发展。

  新闻链接

  滇西居住着汉、傣、景颇、阿昌等多个民族,物产非常丰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35年前,四川的知青为促进滇西的发展而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不过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滇西丰富的物产现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本报记者 邓柯 邓晓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