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铸造城市之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7:15 红网-湖南日报

  

铸造城市之魂

  业余演员在“周周乐”倾情表演。刘耀文 摄

  周怀立 李文峰 赵先辉 黄小平

  提起株洲,人们总把她与电力机车、航空发动机、铁路枢纽等等联系在一起。但是,当你来到株洲,当炎帝广场巍然屹立的炎帝雕像赫然映入眼帘时,你会蓦然醒悟:这里是炎帝文化发源地之一。

  提起株洲,人们往往关注她不断刷新的经济指标。但是,当你来到株洲,你会发现这座创造了共和国工业50个“第一”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色彩绚烂的文化之城。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株洲的同志认为,文化的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眼光、胸襟和后劲。近些年来,株洲市大力实施“文化提升”战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升华,为株洲这座工业之城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注入更加强劲、持续向上的力量。

  融合古今,传承创新开新局

  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这个地方的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在实施“文化提升”战略、铸造城市之魂中,株洲特别重视历史的传承。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安寝之地,作为历史伟人毛泽东、朱德第一次握手的地方,作为中国陶瓷釉下五彩的创烧地……株洲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也用足够的热情传承文化的血脉。

  近些年来,株洲市先后筹资1.1亿元,对炎帝陵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使之成为一处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群,并举办大型祭祀活动200多场。从1997年开始,株洲市每年举办炎帝文化节,使之逐渐成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为保护好红色文化,株洲市及其所辖县、市、区,近年不断投入资金,维修了一大批革命遗址。2005年,全市50个红色文化景点被纳入全国第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时,该市还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炎帝陵祭典已顺利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4个项目入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株洲市加快文化创新步伐。他们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

  投入不足,是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株洲把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放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设施老化、经营单一,株洲文化娱乐中心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经过多次考察、论证,2002年,株洲市文化局果断决定对这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双改”,即先改制、后改造。中心改制后,与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新的千金文化公司。新公司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建成了当时株洲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文化娱乐中心,仅电影放映收入2005年就达500多万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称之为“千金模式”,在全国推广其经验。

  2004年,株洲市又对株洲影剧院、株洲天桥影剧院、株洲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株洲市人民电影院等单位进行整合,调整布局,引进资金。2005年8月,4家电影单位合并,组建株洲汇文文化产业责任公司,注册资金达3470万元。汇文公司成立后,提出“盘活资产、提质改造、稳步发展”的思路,公司固定资产现已增值4000万元以上。目前,北京、香港等地的文化投资商也进入株洲,投入巨资建设更加现代化的东都文化广场。

  在株洲,一些文艺表演团体一度成了“包袱”。面对“包袱”,株洲市不是把它们往市场一推了之,而是通过改革体制、优化结构、挖掘潜力,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近5年来,全市6个专业剧团在改制后,共创作新剧目大戏近100台、大小节目40个,演出5000场,收入2600多万元。

  创新步伐加快,促进了株洲文化事业的发展。2004年该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为19.81亿元,去年达到25亿元,呈加速增长态势。

  植根基层,群众文化绽新花

  一个为期4个月、名为“工人歌王大赛”的赛事,正在株洲如火如荼地进行。据初步统计,大赛从3月底开赛后,已有1800名工人上台参赛,吸引观众10多万人次。

  在株洲,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不断。株洲的同志认为,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文化也只有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1997年,株洲举办首届炎帝节。活动结束后,市里决定,把炎帝广场搭建的“舞台”留下来,作为群众文化“周周乐”的举办场所。从此,每到周末,成百上千的群众聚集在这里,参加“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大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其乐融融。8年来,总共演出200多场,上台演出的群众演员有5万多人次,观众多达200多万人次,“周周乐”也成了株洲一块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2004年和2005年,炎帝广场被先后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场和全国优秀特色文化广场。在炎帝广场带动下,现在株洲市区就有近10个颇具规模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文体活动400多场。

  2003年,株洲市结合旧城改造,投资5000万元,把原来一个臭水塘改造成了碧波荡漾的城市公园。这个工程完成后,使建在这一带的、原来门可罗雀的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热闹了起来,在这里不断举办的灯会、歌会、文物展、科普展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今年6月底,总投资达6亿多元的株洲市体育中心竣工,成了市民娱乐健身的新热点。

  株洲市民对参加文化活动表现出极高的热情。2003年,株洲举办首届湖南艺术节,历时15天,观众超过10万人次。有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土壤,盛产火车头、硬质合金等“硬件”的株洲,也成了文化精品的产地。近年来,该市创作的歌剧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南艺术节特别奖和“田汉戏剧文学奖”等。2002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老年合唱队代表湖南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歌咏大赛,获银奖;株洲市常青老龄艺术团参加全国“夕阳红”合唱比赛,获得铜奖。出于对群众文化的热爱和支持,株洲市委书记、国家一级作曲家肖雅瑜身体力行,亲自创作了大批作品。他创作的《向着太阳走》等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并有多首被拍摄成音乐电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株洲群众对文化的热爱也感染了许许多多的“外来者”。有一次,著名诗人贺敬之到株洲参加歌剧展演,欣赏了株洲企业的15场歌剧演出,发现不仅演出精彩,而且观众爆满,不禁感叹株洲是“歌剧之乡”。著名指挥家秋野有感于株洲群众合唱活动的普及水准,也曾惊叹株洲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城”。

  兼容并蓄,不断增强“软实力”

  今年初,株洲市委中心组第一次学习,主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实施好“文化提升”战略。“实施‘文化提升’战略,就是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并通过先进文化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深刻道德力量,去引导和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委书记肖雅瑜在会上讲的这段话,道出了他们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的深刻用意。

  炎帝文化是株洲文化之根。株洲人将炎帝精神集中归纳为“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是株洲文化之魂。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不畏艰难,勇于胜利”。而作为一座解放初期还只有7000人口的小镇,株洲城市人口“移民化”的特征又决定了株洲文化的包容性。“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就是在炎帝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丰厚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土壤,塑造着株洲人独特的文化性格、精神内核:开阔的眼界、包容的胸怀、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信念。正是在这片土壤里,有“湖南的温州人”之称的攸县人,承继“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从1987年起就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全县64万农村人口中,有18.8万人出外“挣钱”。近些年来,他们创下了占据深圳出租车市场60%的务工奇迹。去年,该县外出劳力创造劳务收入16.8亿元。而被毛泽东称为“茶陵牛”的茶陵人,不仅具有吃苦耐劳的“牛”劲,更有雄鹰般展翅翱翔的气派,2万多农民走出大山搞农业开发,“种”遍半个中国。

  正是在这片土壤里,株洲电力机车厂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精湛制造文化”的核心理念,确立了“市场第一的经营文化,共同遵循的制度文化,永无止境的教育文化,追求卓越的形象文化”,其产品顺利成为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的骨干车型,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

  记者的手里,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小册子,封面上几个烫金大字夺人眼目:“唐人神集团精神”。翻开内页,他们将其精神归纳为“敬业、自信、创新”,并对信仰观、业绩观、服务观等等进行了阐述,令人耳目一新。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滋润和激励下,“唐人神”去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株洲,几乎每个企业、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由此演化而来的精神,诸如“追求过硬,进取无限”、“承载时代使命,运通天下财富”、“义利相生,以利养义”、“友爱就有爱”,等等。

  文化,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已深深融入株洲人的血液中,也成为株洲的城市之魂。近年来,继“工业株洲”之后,“平安株洲”、“诚信株洲”等,也作为株洲鲜亮的“名片”,为人们所熟知。

  株洲文化的“软实力”,正在转化成经济发展的“硬动力”,引领株洲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