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药监生态”恶化是“欣弗”事件肇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16 大河网-大河报

  截至8月5日下午4时,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目前共收到使用问题药品“欣弗”不良事件报告81例,涉及10个省份。湖北省1人因使用“欣弗”死亡;河北省一名患者死亡;黑龙江一名6岁女孩因静点克林霉素导致死亡……(8月6日新华社)

  举国震惊的“齐二药”事件刚刚结束,“欣弗”事件又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到目前为止,“欣弗”事件最终将如何定性,尚不得而知,但无疑,“欣弗”又是一种可怕的“问

题药品”。这样的问题药品,其实就是将毒素植入患者体内,来吞噬患者的健康生命。那么,这样的问题药品,又何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生产线,并经过相应的流通渠道最终进入医院,被临床使用呢?笔者以为,当前“药监生态”的恶化,是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肇因。

  毕竟,“国药准字”作为一个药品上市的批准文号,它意味着国家药监部门通过注册、审批、检验等程序,对该药品“效果性”、“安全性”以至“合法性”作出了证明。这实际上就是药监部门以政府的公信力对这样的药品进行“认证担保”。现在,有着“国药准字”批号、获得过相关药监部门认证的“欣弗”却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药品”,这与不久前的“齐二药”事件如出一辙,是悲剧的重演。

  这样的悲剧重演,只能极大地加剧公众对“国药准字”的信任危机。假药、劣药以及其他的问题药品,竟然是来自具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那么,到底是谁在对这些药品进行审批、监管与把关呢?药品质量关乎生命健康安全,当药品安全监管形同虚设,相关监管制度趋于失灵,我们不禁要问,偌大的中国,难道要以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试药代价”?

  无疑,药品监管的制度失灵,与备受公众诟病的药监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种种利益纠葛、权力寻租现象有关。比如,去年曾有报道,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等多名官员,都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司法部门查处;而就在不久前,媒体还报道了西安市药监局长安分局举行揭牌仪式,该局要求辖区内的医院和药店缴纳“赞助费”。如此自上而下的“扎堆腐败”现象,实际上已经为公众拉开了当前药品监管的可怕黑幕。

  在当前“药监生态”极度恶化的背景下,公众要面对诸如“年批万种新药”、“一药多名”的怪现象与药价连降十余次而虚高现象始终无法根治的怪圈。显然,如果不能彻底地破除药监体制的弊端,使药监部门成为药品质量安全的“把关者”,使药品监督真正成为保证药品质量的“门槛”,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弥合存在于药品的报批、生产、销售、检察等诸多环节上的漏洞与缺陷,也就不能真正破解药品市场的诸多怪异难题,也就不能阻止种种“问题药品”害人的悲剧重演。□单士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