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生人情消费,欢乐还是负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46 锦州日报

  “妈妈,给我100块钱。同桌拿到录取通知书了,上次我拿到通知书她送我一个80块钱的包,这次我送她的礼物总不能低过这个数吧。”听到要上大学的女儿这么说,李女士只好掏出100元。六、七月,中考高考、大学毕业……各种名义的人情消费在校园里层出不穷,又是一个人情消费的高峰期。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的人情消费现象走进了校园,生日祝贺、节日庆贺、获奖请

客、毕业留念等各种形式的人情消费成了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支出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攀比之风越来越厉害学生对几百元花费不以为然

  家住古塔区的小露是一名高中生,每个月,她都要向妈妈要一百元左右的零花钱。小露的妈妈告诉记者,小露不仅时常买上一大堆小吃,邀请同学来家里大吃大喝,而且还和同学们一起到饭店吃饭。当家人批评小露时,小露振振有辞地说:“同学们总是请我吃饭,这样的人情债不能不还。”

  无独有偶,刘女士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她说,自从儿子上初中后,向她伸手要钱的次数越来越多了,给儿子的钱主要花在了杂七杂八的应酬上。儿子说,同学们每次过生日的时候都要请自己吃饭,不还这份情,面子上实在过不去。细心的刘女士对儿子一年来的开支做了个记录。一年来,刘先生儿子仅给同学过生日就有20多次,还有诸如元旦、圣诞的节日聚会,少说也有十几次。一年来,儿子用于此类应酬上的开销就达900多元,刘女士认为,对于像儿子这样年龄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花这么多的钱,简直是不可思议。

  其实,像这样的“人情债”,在学生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几年,学生中的攀比之风越来越厉害。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请别人吃饭,是和同学搞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

  人情消费有时很无奈没有“礼尚往来”成另类

  “我最怕外地的同学来锦州玩了,包吃包住,几天下来就是几百元。”渤海大学大二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目前在高校读书的学生很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学来了,不接待一下说不过去,接待太多的话可能整个月都要断粮了,有的甚至还要向朋友借钱度日。但是很多学生表示,这样的人情消费想躲都躲不过,总不能给人家留下个“无情无义”的笑柄吧。

  一位高中学生也告诉记者,在学校里,人情消费并不少,过生日要请客、考试得高分要请客、评上各种奖项要请客,不少同学每学期至少得请上一两次客。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参加过同学的饭局、没请过客的人那肯定被看做是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太好的人。

  某高中高二的一位女学生说,她每个月光人情消费这一项就要支出至少50多元。其实她也不想这样,但是人家请客,自己总要回请人家吧,就算心里不愿意,还是要去做,真的很无奈。

  孩子消费大人买单校园人情债累坏家长

  同学过生日,相互间送个小礼品无可厚非,但随着“人情往来”观念的日益加重,不少学生在节日礼物方面大伤脑筋,甚至成为家长的一块“心病”。

  近日,记者去某初中采访时,遇到一位学生家长在校门口等候,他告诉记者,女儿过生日的时候同桌给女儿送了一块手表,他到商场一看竟然有300多元。这让他惊讶不已,于是,他赶快让女儿把手表还给同桌。他十分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呀,真是没法说!这么重的礼物哪能随便送!花的可都是家长的钱呀!”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他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儿子上大学之后,他每年都要在儿子生日的时候给他额外寄过去500元让他请客。在大学的最后一个月,周先生的儿子在学校吃散伙饭、请客等,花了近千元。据他儿子说,他的同学最后一个月的消费好多都在这个数。周先生摇着头无奈地说,毕业散伙是值得纪念的事,反正就这么一次。

  学生人情要有个“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对校园人情消费持理解的态度,正如一位老师对记者说:“让学生过生日不互相送礼物,这似乎跟社会有些脱节了。”她认为,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社交能力。不少老师也表示,学生生日请客送礼,拿了奖学金请客,得了大奖、考了好学校请客等人情消费的现象很普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同时,老师们都认为,人情消费都应该有个“度”。

  一位家长认为,人情消费其本身并不是种错误。所谓人情,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学之间关系好,生日、节日送送礼物也很正常。但是,学生在心理方面还没有成熟,身心都处于成长阶段,人情消费容易让学生从小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有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对于学生人情消费,家长、老师做得更多的工作应该是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消费,以免学生从小形成不良消费意识及不健康心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