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座城市的体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49 重庆晚报

  ★★如今我跟重庆已是老夫老妻的感觉

  一个人对一座城市所产生的看法,取决于他与这座城的接触方式———譬如,路过它还是深入它,生活在它之中还是旁观它。

  重庆是我不由自主来到的一座城市,因为早年父母要到这里工作,所以我就必须也

来这里读书。此前他们已这样携带我进出了许多城市,如同携带一件随身的行李。

  在朝天门下船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漂泊感与过客感,就跟当年跑来这儿的国民政府一样。这种刹那间产生的情绪,其实已经暗合了重庆这座长江上游大码头的实质。一路上我已穿过三峡,见识了它的崇高和伟大,似乎也明白了重庆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的理由。重庆是一座很有弹性的城市,它可以包容许多东西,大到国家机构,小到一个少年。

  起初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要离重庆而去,到我向往的一些地方;事实上,此后若干年中我一直留在重庆,只是偶尔想念着那些地方。我随时带着一种叛逆精神生活在这里,又随时与它妥协。我不喜欢它的阴雨的日子,不喜欢它的高湿度,不喜欢它暑期的闷热。但我已经被它的夏天反复蒸熟过许多次,熟得成为每一个外省的陌生人。我也曾多次离开重庆,去那些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的异地,可过不了多久,又找理由赶紧溜回这个潮乎乎的城市。从理论上我认为重庆这样的城市只适合诗人居住,于是重庆就开始折磨我,直到把我也折磨成诗人。在成为诗人以后的岁月,我跟这座城的关系很协调。这个过程有点儿像婚后的那种磨合。如今我跟重庆已是老夫老妻的感觉。这话也不对。一个人的变化只能是渐渐老去,而一座城市的变化却会明显地越来越年轻。我因此又顿生老夫少妻之感。

  ★★重庆是个大嗓门的城市,是过去隔山喊话留下的习惯

  我常常接待外地朋友,我常常从他们眼中阅读重庆。大凡初来乍到的人,此前对重庆的了解多半仅限于重庆谈判、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所以,他们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大山大水之都;两江合流的朝天门;跨江的大桥和空中索道;棒棒、摩的和轻轨;繁华的街景和新建的广场;每个广场上都有老太太在跳舞……他们觉得重庆是一座巨大的城市,是现代的,也是矛盾着的,因此充满活力。我发现每当此时我很喜欢听这些外地人说重庆的好话,虽然我自己经常说重庆的坏话。以前接待外地人,我总操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现在我偏不,偏要用地道的重庆方言对付他们,把他们搞得很累。重庆方言的语调中抑扬顿挫的幅度很大,我认为这是受重庆地势的影响,过去山高路陡,上坡下坎,因而直接导致语调此起彼伏。我这项研究成果语言学家们没搞懂。还有重庆是个大嗓门的城市,也是过去隔山喊话留下的习惯。方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从思维到行为。对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有大刀阔斧的魄力,缺少精雕细刻的耐心

  外地人普遍对重庆的布局感兴趣,他们认为这座坐落在山上的城市比平原城市富有层次,楼群之间隔着些薄雾,增强了空间感,气势磅礴,极具观赏性。我倒是觉得重庆的中心半岛莫名其妙地有点儿像曼哈顿,只不过曼哈顿插入的是大西洋,而重庆半岛插入了大江,当然规模也要小些。作为一种地貌,能一头扎进水里,实在过瘾。

  客观地说,重庆主城区摩肩接踵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使得这座山城今非昔比,确实呈现出一派独特大气的都会风貌。但站在远处审视它密集交错的建筑群,却能看出重庆人既有大刀阔斧的魄力,也缺少精雕细刻的耐心。这是一座初具大轮廓大框架的城市,它需要有品质的动人细节。因此,我带人游览市容,每次经过人民大礼堂时,都要对它投以敬意。毕竟是不可多得的才华之作,半个世纪的岁月它矗立在那里,无论外形、姿态和气质都几近不朽,它的经典性和唯一性,至今难有建筑能够相及,而它所具有的标志性更是无法取代的。我不知道如今的城市建设者们是否面对它作过深刻的思考,是否认真揣摩过它的建造者当年的设计思想及心态。反正这座殿堂的存在使周围的楼盘多少显得有些匆忙,有些浮躁,有些急功近利。

  我和一些外地朋友都认为,欣赏重庆的最佳时刻应该在黄昏以后,灯饰工程的开启才使这座城成为真正迷人的景观。夜和灯光掩去了白日的可见之瑕,让重庆显得神秘、瑰丽、灿烂,甚至辉煌。

  ★★味觉上重庆是座很“辣”的城市,而“麻”其实是很高级的味儿

  有一次,一群外地客人注意到重庆人像架桥一样在修路,几条滨江路几乎都是这样修成的,他们对重庆人的坚韧顽强不胜钦佩。又听说大重庆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竟也是用这种方式修建时,那种惊愣的表情已经凝固在他们脸上,导致集体破相。感慨之余,他们为重庆不能骑自行车而遗憾。我告诉他们还是有人骑车的,就拉着他们站在街边瞧。站了十几分钟,大约骑过去二十多辆车,清一色都是拉潲水的。他们指着一个骑跑车的问,这人也是拉潲水的吗?我说不,他是某大学教授,教文学的,我认识。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在重庆只有两种人骑自行车,一是喂猪的,二是文学教授。其余的人一律坐汽车和轻轨。他们觉得重庆真是个奇怪的城市。

  他们还认为在味觉上重庆是座很辣的城市。近些年外地人吃重庆火锅并不十分怕辣了,怕的是花椒的麻。我便开导他们说,麻其实是很高级的味儿,好比烟酒茶三者之首的烟。酒和茶都是水,虽说入口之后也能醉人提神,毕竟走的是胃肠道;惟有烟,嘴巴进鼻孔出,纯粹供精神享受。麻味的作用大概类似于烟的作用,固然满嘴开花,终归属于精神。我这番话挺唬人的,因为在重庆街旁不时可见我题写的餐馆酒楼招牌,他们以为我是美食家。于是大伙儿被花椒麻到舌头不灵,还自以为吃上了精神层次。

  在重庆,有个现象也挺好玩儿的,就是许多地方不让照相。我有位搞摄影的朋友站在大马路上对着一新建小区拍照,立即被叫停,并差点儿挨揍。在一个地下城里,保安每天很紧张,主要是阻止人们掏相机。保安当然是执行老板的规定,看来该老板脑子有问题,这儿都成了公共场所了,他还觉得是个秘密。而在长江之尾的另一座城市上海,那里到处都可以拍照,什么商场饭馆茶楼酒吧,随便拍,欢迎拍,生怕你不拍。相比之下,咱们重庆一些人的意识就比较自闭,不知道社会已进入了“资源共享”的时代,不懂得什么叫“与国际接轨”,至少还不能与上海接轨。这是一件小事,但我希望咱们重庆人在这类小事上能够落落大方,别显出小家子气。

  ★★一个城市对着其他城市弘扬自己美女如云,起码有点儿自恋

  近两年外地人普遍相信重庆遍地美女之说。这传说起先也是重庆人自己嚷嚷出去的,后来夸张到“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的程度,搞得我好几拨外地朋友一到解放碑就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显得一脸色迷迷的。我由于负责给他们拍照留念(此地允许拍照),现在手头握有一把证据,必要时寄给他们的老婆。重庆女孩在着装上比较追赶时尚,尤其在那些忽冷忽热的时节,她们随着气温变化裙子裤子来回换,往往使人眼花缭乱。这一点上她们还比不得在街头游逛的老外,敢于光着两条腿走过四季。有一天我在解放碑一带留意观察,根本就没看见什么美女,当然这也有审美疲劳的原因。我掐指一数,除了重庆人把美女挂在嘴上叫得最响,别的城市还真没这么做。一个城市对着其他城市弘扬自己美女如云,我弄不清究竟是何意图,起码有点儿自恋吧。好比一个人老是对着一群人夸耀自己长得漂亮,恐怕大家都受不了。

  ★★重庆时时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物质扩展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思想

  成都相对于重庆,是一座很从容的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甚至有些懒散。它有自己传统的城市文化氛围,成都人经常陶醉于这种氛围,带有一点固守的意思。在外地人眼里,也许成都人有些假,有些酸,有些滑,有些矫情。其实这样的人哪个城市都有,和城市个性关系不大。我个人认为成都的文化色彩里有丰富的内涵,有滋有味,有历史,有来头。因此成都像一座二十世纪的城市。

  而重庆相对于成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它是躁动的,梦幻的,现代的,多元的,急速扩张的,雄心勃勃的。因此它是一座属于未来的城市。重庆时时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物质扩展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思想。此外具有码头属性的重庆,是一座流动的城市,大量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流进这里,同时又流走,比如抗战时期的“过客文化”,但我认为这种不断流动的东西或多或少会沉积一些下来,影响着重庆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态。

  还有,一些学者出于对重庆的热爱,将重庆文化之根扎入遥远的巴族部落,以彰显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确,在这支部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出现了一座近代移民城市,就像地上一棵树枯萎了,多年之后却在原地长出了经过嫁接的新树,但“先前那棵树”身上的文化基因却潜埋在现代重庆人的血液中、细胞里,重庆人当然应该发掘它,纪念它,尊重它,并将它发扬光大。希望它能负载起作为地域文化的使命,也希望它总能激励这座城市。

  现在,在大都会的格局形成之后,重庆应该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着手发展自己完整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说,重庆人需要打造一个大规模的物质都会,同时还必须打造一个相等规模的精神都会。

  当年,我初过三峡进入重庆之时,就已熟知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诗句。许多年过去,我亲眼看见这一句诗化作现实。一座水库的出现给重庆带来了大机遇,大繁荣。我由此深深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作为一个诗人,我一直都梦想能够写出一句毛泽东同志那样的诗。

  李钢小传:

  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散文家、漫画家。国家诗歌奖获得者,国家电视星光奖获得者,曾两次被评选为“中国当代中青年十大诗人”之一。著有诗集《白玫瑰》《李钢诗选》;漫画集《北窗漫画》;散文集《李钢漫画笔记》等多部,并由央视拍摄李钢电视诗歌散文多部。

  李钢

  网络编辑:王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