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 正文

评论:和谐社会是提倡"阶级斗争熄灭论"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56 东方网

  邓伟志作品集在讨论和谐社会的时候,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是在搞“阶级斗争熄灭论”!应当说,这是一顶不算太小的政治帽子。

  中老年人大概不会忘记在差不多40年前的今天,“阶级斗争熄灭论”是哪位大人物的一大“罪状”?又因为他的这一“罪状”,连累了多少万人犯有与此相关的“错误”!40年后的今天,人们看得很清楚了:他们无罪!他们无错!

  在农业合作化实现以后,原来的地主、富农都参加了劳动;在公私合营实现以后,民族资本家转化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这种新情况下,原来的势不两立的两大对抗阶级作为“阶级”整体已经不存在了。党的工作重心早在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确定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怎么建国多少年后又大搞起阶级斗争来,甚至于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在这般严峻的情况下,有些人对那“纲”说一声“不”字,何罪之有?

  那么,“阶级斗争熄灭论”为什么会成为政治帽子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伯恩斯坦等人提出来的。在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几百年之后,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无产阶级刚刚从自在走向自为,对资产阶级起来斗争的时候,伯恩斯坦主张劳资合作,抹煞阶级矛盾,咒骂无产阶级革命是“布朗基主义”。这种“阶级斗争熄灭论”是助纣为虐,与虎谋皮,是企图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无疑是错误的。

  可是,真理是具体的。这就像关窗户是对还是错一样,在台风裹着暴雨袭来的时候,关窗是对的;反之,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关窗就是不让新鲜空气进来,那便是不对的了。同样的道理,在你死我活的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还要大喊阶级斗争,那就是人为地制造斗争,势必是没有靶子找靶子,乱了自己,毁了

长城

  具体说到和谐,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追求。中国早在西周末年,周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理念,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美在和谐”早上二百年。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人说,社会有机体理论是这个提的,那个论的,殊不知马克思早就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不知道有多少人著文说是马克思提出阶级斗争学说,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好斗。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的。请看马克思自己是怎么说的。他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4卷547页)。

  从哲学上讲,有矛盾就有斗争。和谐社会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请注意这里的“相对”二字。任何一个和谐社会,不管是低度和谐的社会,还是高度和谐的社会,都不是“无差别境界”。

  和谐社会是多元社会。正因为进入改革时期,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才需要提出一个和谐社会。一位哲人说:“相反需要''''和''''”。另一位哲人说:“相异需要''''谐''''”。和谐社会的提出恰是为了进一步开发多元的功能,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多元的个性,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多元的发展。

  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冲突社会”。人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不等于具体利益一致。大目标一致不等于步调一致。在和谐社会中,既会有经济冲突,也会有文化冲突;在文化冲突中,既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还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冲突,又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有些冲突是难免的,有些冲突原本是可以避免,只是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所酿成的。十多年来,群体性事件无论是从起数看,还是从人数上讲,其增幅都快于GDP。这是值得正视的。

  至于说今天还有没有阶级矛盾呢?一般说是没有的。可是如果分配严重不公,“按资分配”比重过大,“按劳分配”比重过小,那也是占有他人劳动,占有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剥削也会引发对抗性矛盾,但这是局部的,不成气候的,是个体行为,不是阶级行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矛盾便能化解。说今天没有阶级斗争,不等就没有阶层矛盾。牙齿还会咬舌头呐!怎么可能在阶层之间就没有阶层矛盾呢?新阶层与老阶层会有矛盾,新阶层与新阶层之间也会有矛盾。今天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就是阶层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有矛盾、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是不会做转化工作。矛盾是学校,冲突是课题。能力在矛盾中展示。水平在转化中提升。驾驭矛盾的本事在于不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矛盾,不把非对抗性的矛盾搞成对抗性的矛盾。碰撞会产生火花。整合能化干戈为玉帛。随着社会冲突而来的是社会整合,随着社会整合而来的是社会融合。“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这就是和谐文化发展的轨迹。这不是循环论,这是波浪式前进。


作者:邓伟志      

  相关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