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人总编不忍再看世贸遗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15:45 世界新闻报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余东晖

  美国《侨报》总编郑衣德说,“9·11”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么做也许不合格,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在那里有过欢乐时光,我不想睹物伤情。”

  摄影记者高楼抢镜头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不到9点,上夜班的《侨报》总编郑衣德刚送完女儿上学回到家。像往常一样,他打开了电视,主播正在播报一个突发事件:世贸中心发生爆炸!当时还没有画面,但职业敏感使郑衣德的神经一下绷紧了,他预感这可能是一起恐怖袭击。

  没两分钟,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南楼。郑衣德震惊之余,赶紧操起电话,给记者布置任务,让他们立即前往现场采访。《侨报》有两位记者住在距离世贸中心不远的唐人街里。年过花甲的摄影记者陈虹爬到了唐人街最高的住宅楼——孔子大厦的楼顶,刚举起相机,又一架飞机从世贸中心北楼的一侧冲进去,一团巨大的火球轰地炸开。这个场景被陈虹捕捉到了。9月12日《侨报》头版登出的这张华人记者自己拍的照片,震撼了广大华人读者。

  怀揣女儿的“护身符”上班

  5年后回忆起这一幕幕场景,郑衣德依然语气沉重。他说,世贸中心里有许多中资企业,离唐人街又很近,有没有华人伤亡?美国主流媒体事发当时肯定无法顾及少数族裔,华文媒体这时就更应该挺身而出。

  事件发生后,纽约交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全城风声鹤唳。《侨报》记者却想方设法倾巢出动,一篇篇报道陆续传到报社的邮箱里。中午,郑衣德从所住的皇后区赶往位于曼哈顿中心的报社上班,8岁的女儿已提前放学回家。当听说爸爸还要去那个危险的地方上班时,她依依不舍地递给爸爸两件礼物:一件是小手枪形状的钥匙坠儿,另一件是她玩的动漫扑克牌中最厉害的那张。怀揣这两样“护身符”,做了18年报人的郑衣德第一次悲伤地吻别妻子和女儿,上班去了。

  从皇后区到曼哈顿,平日车水马龙的快速路,如今空空荡荡。由于郑衣德的车有记者通行证,荷枪实弹封锁道路的警察给他放行。道路从没如此通畅过,但他的心却异常沉重。往日开车上班时,正前方曼哈顿林立的楼群中,世贸大厦犹如鹤立鸡群,给纽约的天际线抹上亮丽的一笔;而现在,世贸中心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团浓烟聚集在上空,久久不散。“越开车心越沉重,那种悲伤凄凉的感觉,这辈子永远忘不了。”郑衣德说道。

  有的编辑赶到报社已是凌晨

  《侨报》位于曼哈顿40街与第五大道的交汇处,距世贸中心也就是几公里的距离。在报社的路口处,能隐约看到世贸中心的烟雾,而扑鼻而来的刺激味道一直飘荡了两周才散尽。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侨报》的老总和编辑们迎来了“9·11”当天的夜班。

  令郑衣德欣慰的是,当天纽约一片混乱,交通瘫痪,道路封锁,但报社编辑还是千方百计赶来上班,有的编辑赶到报社时已是凌晨时分。9月12日凌晨4点多,报纸排版完毕,郑衣德特意把同事送到楼下。在阑珊的灯火下,在路口荷枪实弹警察的注视中,在救火车救护车凄厉的叫声中,同事的背影渐渐远去,郑衣德说:“在那一刹那,我真切地体会到人生的变幻和无奈。”

  郑衣德1975年从台湾来美,获硕士学位后即投身华人报业,1990年创办《侨报》。他称自己受1949年之前在重庆《大公报》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心中对于中国人的事情总有一份使命感。

  9月12日,美国4家主要的中文日报都没有断炊。《侨报》的送报生推着超市用的手推车,步行把报纸送到华人聚居地。他们还把报纸贴在商店外面,上面刊登有关于华人在“9·11”事件中的最新状况。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