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别把"80后"农民工看成"怪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5:35 云网

  作者:慕乔

  据9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民工中,八十年代出生的已成为主体,他们的工作观与老一代完全不同。统计结果表明,“八字头”农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和“在家乡没意思”的人共占到71.4﹪。

  看完这则新闻,笔者感触最深的不是“80后”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那么多不同,而是新闻对于这一事实表现出来的极强列的惊讶。自从80年代出生的人群整体上被冠以“80后”的名号以来,“自我”、“物质化”、“无责任感”等等价值标签就在“80后”生人的各个群体中如影随形。如今,终于又无可避免地蔓延到了“80后”农民工的头上。唯一所不同的是,面对话语霸权,“80后”学生、白领、知识分子还可以组织起猛烈而有效的反击,而后者的反应则可能将是“集体失语”。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新闻说“80后”农民工选择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就以“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这样的选择来说,难道不比单纯的“挣钱”更现实、更有内涵和远见吗?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都不高,如果又没有技术、没经过锻炼“见过世面”,那就只能从事附加值极低的体力劳动,试问在目前这种工资水平和社会分配体制下,直接卖劳力的农民工能挣到几个钱?显而易见,这样的选择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为挣钱”,而是他们学会了思考:既然老一辈人流汗、流泪有时甚至流血,到最后都挣不了多少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多、更好地挣钱?

  新闻还说,“八字头”农民工对自身权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愿意“吃苦”;由于“没有挣钱的压力”,“职业流动率很高”。“80后”农民工注重自身权益的确是事实,可这有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如果新一代农民工对自身权利都没有意识,反倒是他们自身的一种悲哀,也是文明社会的耻辱。而他们的职业流动率高,也并不是没有挣钱的压力,而是新一代农民工中的许多人,除了钱以外,更加注重工作、生活环境,更加看重自身的发展机会。因此,在不满足于现状时,敢于“人往高(薪水、环境)处走”。至于“80后”农民工是否能“吃苦”,在笔者看来他们并非不能,而是要看是否有可预期的、与付出基本等价的收益。事实上,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极其正常而普通的判断,为什么到了农民工身上就不正常了呢?难道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农民工”就真的只能是为贪图蝇头小利饥不择食、任人颐指气使的卑微形象吗?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每一个时代的人群都有自己的特性。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80后”农民工与他们父辈的不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现象。他们的独特表现并不能被认定为是农民工中的“怪胎”,相反,它提醒我们,已往对“农民工”的认识可能需要重构。而与此相应的,各地方多年不涨的农民工工资、工厂工地一成不变的恶劣工作环境、老板们动辄扣工钱甚至开除的粗暴管理方式、亟待健全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才是真正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切实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