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已故绒花大师遗作首次面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8:44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实习记者仲毅金陵晚报记者姜静

  【金陵晚报报道】再过几天,第二届“中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就将拉开帷幕。从今天起,由市文联、秦淮区人民政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民俗博物馆等单位联手举办的首届民间艺术节在甘家大院拉开帷幕。

  在此期间,剪纸、年画、南京泥人、麦秆画、金陵折扇等近两百件南京本土特色的作品都将登场亮相,甘家大院将展出两件雪藏了16年之久的绒花凤冠和龙舟。在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杨英的带领下记者提前进行了“探班”。

  蚕丝扎出凤冠和龙舟

  在展览馆的一个角落里,透过明亮的玻璃窗,一堆五颜六色、毛茸茸的“绒球”印入眼帘——绒花凤冠、绒花龙舟和绒花饰品,难道这些就是一直以来老南京口中传说的绒花?

  杨英解释说,这组陈列柜里的展品都是绒花工艺品,除了体积较小的绒花饰品外,这次还拿出了两件珍藏了16年的绒花凤冠和龙舟,这些可都是已故绒花大师周家凤的作品。“平时都收藏在馆内的樟木箱子里进行保存,如果长时间摆放在外面就会受到灯光、温度等影响使它褪色,这次是为了配合首届民间艺术节才拿出来展览的。”

  记者看到,绒花凤冠整体呈血红色,全身羽毛丰满、错落有致,凤头小巧灵活,尤其是嘴部还衔着一串银色的珠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绒花龙舟则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整体由龙头、龙尾相连而成,中间则有一间帝王气十足的亭子,两条巨龙盘绕在亭前的石柱上。亭子的上方还有一面红色的旗子,旗子上则贴有一只龙形标志,与龙舟形成整体呼应的效果。

  “这面旗子上的小龙是由我们馆民间剪纸艺人马连喜所剪,这使得绒花龙舟显得更为珍贵。”杨英告诉记者,绒花是一种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手工饰品,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南京的传统民间工艺品。

  绒花工艺将面临失传

  “想制作出一个工艺精巧的绒花要经过3道准备工序和4道工序。”杨英告诉记者,首先,蚕丝购进后必须先经过碱水煮熟,不可过烂,煮熟后的蚕丝则称之为熟绒。然后将蚕丝染色后套于竹竿上晾晒,必须不停地翻动保持蚕丝绷直。最后则用木炭的文火将黄铜丝烧至退火软化。

  杨英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南京绒花的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全城约有40多户,主要集中在城南,马巷的‘柯恒泰’、‘张义泰’、‘马荣兴’3家较有名气。”

  杨英告诉记者,出身绒花世家、六代从事绒花工艺的吴长泉最早就是“张义泰”的学徒。著名的绒花老艺人周家凤12岁时从乡下(江宁县龙都镇东家村)来到南京学艺也是在“张义泰”拜师于吴长泉。而与周家凤同时有名的绒花艺人还有来自扬州绒花世家的王家泰。

  1956年,以周家凤、王家泰为首的绒花艺人成立了南京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生产组有60多人以生产绒花为主,但是在“文革”期间绒花被视为“四旧”被一扫而光,许多宝贵的绒花史料、技术资料和样品都被付之一炬。

  在绒花的品种中“凤”被视为极品,行业里称“绒花凤打头”。所以南京过去的绒花艺人的艺名最后一个字都取“凤”字,如赵习凤、周家凤,听起来像女人的名字,实际上他们都是男性。

  杨英告诉记者,通过对现有绒花艺人的采访调查,周家凤师傅的弟子赵树宪、王乐平,民间艺人柯秀英老人是现在健在的民间绒花传人。柯秀英老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已无法从事绒花的制作,赵树宪就成了目前唯一能制作绒花的民间艺人。

  (编辑木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