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孩子送“县中”,不全是为了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1:51 新华网

  ■原因一

  一位学生家长说:“县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生活俭朴,孩子可以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现在我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只能送到农村中学去让他吃点苦,上不上大学不要紧,主要是希望环境能改变他,教他学会做人。”

  ■原因二

  威海市个体经营者刑阳对记者说,在城市上高中老师只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差生基本不管。县中老师责任心强,孩子在城市上高中也许就白上了,在县中则有可能考上大学。这是他千方百计要让孩子上县中的主要原因。

  今年开学,在山东济南市工作的季明春把初中刚毕业的儿子送到了鲁东一所县级中学。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为了儿子高考能取得好成绩,季先生一家决定孤注一掷,让儿子在高中三年多吃些苦头。

  眼下,像季先生一样,城市家长把孩子送到周边县级高中就读已不是个别现象。城市孩子为什么下乡求学?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县中部分生源来自城市

  在荣成六中的3000多名在校生中,有500多名是来自北京、沈阳、济南等外地城市的学生,周边青岛、烟台、威海市区的学生家长更是千方百计把孩子往里面送。在距离济南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昌乐二中,来自济南市区的学生有二三百人,在距离济南市区更近的历城二中,来自济南市区的学生占一半以上。

  城市学生为什么下乡?据记者了解,这样做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孩子没有考取市内的重点高中,有些是把县中当成了“吃苦训练营”,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认为县中严格的管理、教学模式,使这些孩子考上大学有更大的希望。

  县中是“问题孩子”的“吃苦训练营”

  有一些家长送孩子到农村,并非完全出于高考的压力。威海市一位企业老总李继学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儿子上初中的时候,班里一名同学每天用饮料瓶装白开水拿到学校,这样一件很平常的事竟成为同学的笑柄。

  “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我现在才体会到,应该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对于儿子的教育,李先生说自己走入了误区,后悔莫及。现在儿子非名牌不穿,买双鞋就要上千元,不买就闹脾气,整天迷恋网吧,逃课不学习。更让父母伤心的是,儿子觉得一切物质享受都是理所应当的,对父母连起码的感激都没有。

  高考升学率是县中的“金字招牌”

  县中教育受家长追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考升学率高。威海市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有的市区有几万考生,重点本科上榜人数还不如当地一所县级中学。有的县中给家长提供的数字显示,本科上线率超过70%,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20%-30%,这些硬邦邦的数字在家长眼里都是实实在在的。

  袁学海说,县中普遍实行寄宿制全封闭管理,早上5点30分起床,然后跑操、早自习;早饭后上课,课间还要跑操;午饭后休息1个半小时;下午上课及课间跑操;晚自习上到21点,22点熄灯。宿舍里连电源插座都没有,一切作息制度实行统一管理。

  记者在几所县级中学采访发现,学校普遍不允许学生随意外出,班主任老师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一直陪在学生身边,有的晚上还要住在学生宿舍。淄博一位县中老师告诉记者:“学生除了睡觉之外,都有老师看管,就是睡觉之前也要由班主任或值班老师点名检查。学校平时关着大门,有的学生想晚自习后出去而找别人替自己睡在床上,也逃不过老师的检查。”

  “县中现象”是也非也?

  县中模式一直受到争议。

  反对者认为,县中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精神,以牺牲学生体能为代价换取高分。

  赞成者认为,县中模式是当前高考制度造成的。县中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学生成绩好,主要是因为学校远离闹市,易于管理,学生没有私心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了。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孙浩哲说,高考制度不改革,无论是城市中学还是县级中学,都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记者张晓晶、王莹)新华社济南9月17日专电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用户名密码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