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国劳模郭如贞:给劳务工机会 他们都会成为金凤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0:08 南方新闻网

  全国劳模郭如贞:

  给劳务工机会他们都会成为金凤凰

  宝安被中宣部确定为劳务工思想道德建设典型,本报今起推出相关专题

  全国劳模郭如贞

  汕头人,1984年初中毕业,同年来深圳打工。1986年做车位管理,1989年做车间主任,1991年做生产总管,1993年做生产经理至今。上世纪90年代末被评为宝安区先进劳务工,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农村的教育设施普遍落后,也有很多有希望的孩子读不起书。现在的农村青年很多都出来打工了,如果现在不抓好农村孩子的教育工作,农村的下一代素质怎么保证?”2005年4月,全国劳模郭如贞在国务院相关部委征询意见座谈会上如是说。

  去年,广东省共有三名外来劳务工当选全国劳模,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外来劳务工当选全国劳模。专家认为,这印证着外来工对社会的贡献日趋增大。

  在深圳,浩如烟海的外来劳务工中,郭如贞即是其中的一员。昨天,她向本报记者披露了20多年间她从一个普通的打工妹到公司的业务一把手再到全国劳模的历程。而她从丑小鸭到金凤凰的成长历程恰恰印证了深圳宝安——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外来工的一个成长蜕变过程。

  香港师傅离开时对老板说了一句话:她行

  1984年夏天,汕头潮阳贵屿镇西美村走出了几个女孩,郭如贞和她的几个姐姐到深圳务工。郭如贞被龙岗区一家港资企业华兴手袋厂录用,手袋厂在布吉,其他几个女孩因为没有缝纫基础都没能如愿。

  20多年前的事情郭如贞现在回忆起来有点模糊,她记得当时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每月可以赚到六七十块钱,吃饭只要两三毛钱,“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当时,还没有内地人进入深圳务工,所谓外来工也只是郭如贞这样附近县市的青年。

  几个月以后,郭如贞的几个姐姐都回老家去了。她们觉得太累,而且当时的深圳生存环境也不好,“连路灯都没有”。

  郭如贞兄妹四人,生活在农村,“读书的话,负担很重。”于是,郭如贞才出来打工赚钱。郭如贞当时就觉得在家里没发展,出来才能有发展,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

  一年以后,郭如贞还真就觉得在深圳这个地方“有发展”,理由很简单,她看到有很多工厂都在招工,也有很多人愿意把资金投放到深圳。

  工厂在开始的时候仅有十几个工人,厂房和设备都非常简陋,生活条件也差,郭如贞做完自己的工作就帮着其他工人做,下了班也不走,带他们的香港师傅被郭如贞感动,手把手地教给郭如贞看料、包装等手袋的整个制作过程,后来香港师傅离开时,对老板说了句:“她行。”

  郭如贞觉得,技能,是生存之本

  工厂后来更名为成功皮具厂。郭如贞觉得,技能,是生存之本。两年以后,她当上了车位管理员,“就是班组长一类的”,薪水涨了二三十块钱。

  1987年,在报告文学《广深走笔》中,“打工女”成为主角,作者陈俊年介绍,当时不少人仍把打工者称做盲流,他提出取消“盲流”的提法,因为打工者从乡村到城市,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有着极强的目的性,根本不是盲目的。在当时,“打工女”的提法已经相当超前。

  成功皮具厂现任人事部经理黄学军是1992年加入的。就在当年,已经扩充到一定规模的这家小厂在宝安龙华买下一块地建起一幢6层的厂房,郭如贞和黄学军们从布吉搬到了龙华。

  在这个阶段,宝安区类似成功皮具厂这样的三来一补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需要大量招工,包括一线工人和销售人员。

  成功皮具厂搬到宝安区龙华以后,六层楼只占满一层半,之后仅一年时间,不断招入的人员就把六层楼全部填满了。到1996年,总人数增加到1800多人,翻了近十倍。

  对目前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宝安区这样一个大区来说,外来工大量涌入的高潮期在2000年之后。

  从1996年至今十年间,成功皮具厂从1800人扩充到2300人,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先前的速度。“我们是先达到饱和的。”黄学军说。大量的三来一补企业实际上的招工高峰期是在2000年以后到来。

  统计到目前,宝安全区总人口520多万,其中暂住人口490多万,暂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0%以上。

  郭如贞在这期间,成长为成功皮具厂的业务骨干。在她后来担任生产经理的11年间,公司从未因产品质量问题遭遇过退货。老板经常说,这个厂能够在20年间从一个小作坊成为行业佼佼者,郭如贞功不可没。

  生子期间,两个老板坐在门口等她

  上世纪90年代,郭如贞怀孕生子,休产假期间就有两个同行业企业老板每天都在家门口坐在车里等她,最长的等了一个多月。房子、户口、数倍的薪水,这些都是说服郭如贞跳槽的砝码,后来有欧洲的皮具商也加入到对郭如贞的这场争夺中。

  结果都只有一个,这个具有传统中国女性特点的潮汕女子,婉拒了他们的“挖角”要求。理由也只有一个,感情。“工厂处于上升期,我是看着这个工厂成长起来的,一草一木总关情。”在郭如贞看来,“做人要讲诚信,对人要讲感情,钱不是唯一的。”

  有专家指出,与20年前相比,“打工”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的冲突始终在困扰着每一个“外来者”。政府对外来工的管理与安抚是宏观的,很多具体工作都是由企业来完成的。具体到稳定外来工的情绪,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郭如贞当初的梦想实现了,从一名普通打工妹,变成了高层管理人员。同时,她也从工厂普通工人中提拔起了百余名中层管理干部。

  郭如贞不时会透露出信息,学习,是获得提升的必要条件。

  工人们觉得,郭的今天将是他们的明天……

  “对他们因为考试要请假的,不管厂里多忙都一概批准。”郭如贞说,自考期间,厂里都会少很多人。只有初中文化的郭如贞,在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上都下功夫钻研,面对今天的外来工,她很羡慕他们能够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给外来工机会,他们都会成为金凤凰。”

  郭如贞还兼任着工会副主席和女工委副主任的职务,积极为工人争取福利、改善待遇,赢得工友的信任,为公司构建和谐务工环境。在与老板的协商下,郭如贞带着工人与老板签订了集体合同,保障了员工的权益,每年以20%的速度提高员工工资待遇,2003年签订了《关于工资集体协商实行办法》,签订工资集体合同。

  20多年来,郭如贞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会有意无意地回到工厂,到车间走一走,到办公室看一看,节假日同样如此。

  同厂里的工人走在一起,郭如贞笑得很开心,工人们笑得也很开心。郭如贞觉得,他们的今天,是自己的昨天;工人们觉得,郭如贞的今天,是他们的明天……

  ■启事

  “劳务工在宝安”系列报道今起推出

  本报上周连续推出“深圳市宝安区救助站为健康适龄流浪求助人员找工作”系列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此举不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是善举,也得到国家民政部的肯定。昨日本报记者又获悉,宝安区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劳务工思想道德建设重大典型,本周将赴长沙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中央和省级10余家媒体近期齐聚宝安集中采访。

  事实上,拥有四五百万外来劳务工的宝安区,外来劳务工一直是宝安区人口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安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如何增进外来劳务工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宝安区从官方到民间和企业界一直在做各种努力和尝试。

  如果您是宝安区外来劳务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亲历者或知情者,欢迎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755—8332500083322299,或传真至0755—8332877483264203,或在奥一网(www.oeeee.com)上留言,我们将在“劳务工在宝安”系列专题报道中分享你的故事,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就宝安区如何进一步关爱外来劳务工发表您的看法,提出您的建议。

  “劳务工在宝安”系列报道今日推出全国劳模郭如贞的成长故事。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高爽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张耀波

  图:

  同事们见到郭如贞(左),有羡慕,有憧憬,仿佛能看到自己美好的明天。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