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大提琴神童"王健:对音乐的理解依赖"直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3:11 中国新闻网

  在当今国际乐坛上,少数能撑起一片天的华人大提琴家,除了马友友,当数王健。他从小就有着“中国大提琴神童”之称,16岁到了美国,入读耶鲁大学,现已是世界知名大提琴演奏家。1995年,德国权威的DG留声机唱片公司与之签约,轰动一时,因王健是第一个被DG看上的华人音乐家,至于郎朗和李云迪,都是后来者。

  王健多次来新演出,最上一次是两年前,他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德沃夏克的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又参加华艺节的演出,演奏巴哈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与生俱来的古典气质特别令人难忘。

  巴哈的这部巨著,被认为是所有大提琴家的圣经,王健从小就烂熟于心。70年代末,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问中国拍摄著名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为只有10岁的王健作了特写,当时他拉的,就是一段巴哈的无伴奏组曲。

  说起这段往事,王健哈哈笑自嘲说:“当人们老提起你10岁的事情,说明你现在大概不是很成功。”

  37岁的王健这次是应新加坡交响乐团邀请,来新举行独奏音乐会,节目有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舒曼《浪漫曲》、马斯奈《沉思》、圣桑《天鹅》、舒伯特《圣母颂》、萨拉萨蒂《木屐舞》等,都是一些精巧优美的大提琴小品。

  访问约在王健下榻的酒店,他一身白衣黑裤,人特别质朴,而且健谈,从IMF说到本地美食、韩国电影、三国志之类的史书,当然还有音乐和巴哈。

  去年年初DG为他出版的最新大碟正是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不少评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王健的演绎确实有独到之处,不过分凝重,也不着力于追求对比,由始至终蕴藏着一种淡然的克制感,纯净简朴,但又绝非理性的冷漠,似乎更接近巴哈音乐的超脱、空灵和普世性。

  王健说:“我觉得巴哈的音乐和中国的唐诗有许多共通处,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内敛、含蓄。我所接受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也是一种往里走的方式,从内心去寻找平静。”

  音乐家最珍贵之处在于灵魂自由

  巴哈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连带的,王健非常喜欢巴洛克音乐。“那是音乐的起源点,一切从最简单开始,而最简单的音乐往往所含的能量是最大的,很纯真,而且有更多的想像力。”

  王健坦言,自己天生敏感,很容易被生活一些大小事情所感动。他说:“作为一名音乐家,我们的演奏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感染力,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被打动,又怎么能够去打动别人?”

  王健也认为,音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好的音乐可以促进同情心,让人变得更加善良。他相信这种品质大家灵魂里都有,演奏家无非是通过他们的音乐把这美好的一面找出来。

  王健对音乐的理解非常依赖“直觉”。他曾经说过,很多音乐家会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探讨、演绎一部作品,但他百分之百依赖的是感情、直觉。有些时候他根本说不出来他为什么要这么拉,只能跟着感觉走,没有办法解释。

  他说:“音乐家最珍贵的地方在于他的灵魂是自由的,别人可以不认同你,评论可以挑剔你的毛病,但在舞台上,你是自由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演绎。”(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胡文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