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官有多大,“信用”就有多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4:46 正义网

  “副处级(含)以上职位”与“30万元循环授信额度”,这看似无关的两个命题却被银行紧密联系在一起。日前,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其山东、河北等部分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含)以上的人员,最高可循环信用贷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能贷10万元。(《新闻晨报》9月19日)

  将个人信用与职务相挂钩,而且,“级别”越高可贷款数额越大。中国银行此举,令人非常“惊讶”——顾名思义,信用贷款是以借款人个人信用为借贷依据的。个人信用的好坏与个人职位、身处行业没有必然联系,怎么能看“级别”审批个人信用贷款?笔者以为,这种“贷款思路”是相当荒谬的。

  公务员的“信用”就一定优于社会其他群体吗?官员的官有多大,“信用”就有多高?非也。近几年,各地政府都在下大力气整治“老赖官员”。这些“老赖”大多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身居要职的官员,明明有偿还能力,却拒绝偿还银行贷款,拒绝履行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结果,这样的“老赖官员”不仅没有人格和人品,还极端蔑视法律权威,在道德的角度看已经是“天良丧尽”了,有什么个人“信用”可言?

  当然,“老赖官员”的存在只是少数现象,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公务员群体的道德信用素质不高。但是,由此足以证明,“官愈大”与“信用愈高”无必然联系。部长、局长也有可能欠账不还,而绝大多数普通市民也是有良好信誉的。

  显然,将信用卡、信用贷款业务与社会上的个别行业、部门或者职务级别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于“官本位”思想的作祟。认为官越大,权力就越大,收入也就越高,相应的道德“信用”也水涨船高。出于如此错位的“信用与官职挂钩”的观念,才“放心大胆”地放弃对个体道德人格的考察,根据“级别”进行信贷经营。

  在现实中,很多银行如今在开办信贷业务时,往往对借款人的职位、身处行业或部门非常看中,这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社会文明进步到了今天,国内的银行业仍然怀揣着“凭级别判定道德”的陈腐思维,令人遗憾和叹息。思路决定出路,在世界金融一体化、外资银行巨头纷纷杀入中国市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无法不担忧,依靠此种运营“思路”的国内银行,如何去参与日趋激烈的竞争?

作者: 陈一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