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英国牙医紧缺”与中国医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2:30 现代快报

  【今日视点】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目前,医改小组比较青睐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

  (9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说起“英国医疗模式”,我马上想起了一则“英国牙医”的新闻。去年4月的《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64岁瓦莱丽是英国的一名清洁工,患有严重的齿龈疾病,掏不出钱找私人牙医看病,只能指望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机构。但英国的牙医“奇缺”,预约的人经常几年之后才能看上病。不愿“坐着等死”的瓦莱丽“一咬牙、一跺脚”,用一把老虎钳给自己拔了7颗牙。

  “英国牙医”的新闻是“英国医疗模式”的一个鲜明写照。在世界医疗模式中,英国的医院是属于国家的,国家给予医院全额补助,医生是国家公务员。此模式看起来公平,却效率低下,医生认为提供服务和自己的收益没有很大关系,缺乏积极性。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国不是真缺牙医,而是源于大量的牙医在干“私活”,国民医疗服务机构里牙医少得可怜。若效仿“英国模式”,我们的遭遇也许比瓦莱丽自己“拔牙”更残酷。“附近有3名牙医,一个有犯罪记录、一个没有行医资格、剩下一个技术太差”,这是瓦莱丽自己“拔牙”的客观因素。在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比英国要紧缺得多,我们的周围,恐怕技术太差的牙医都难找。

  更重要的是,医卫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不公。中科院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这种情况还是在医院为准市场经济主体的情况下。如果国家把医院收编,医生成了公务员,医院也许会由“赚钱为本”变为“以官为本”,到那时,也许会有更多的人不得不用“老虎钳给自己拔牙”。

  其实,解决中国医疗问题的道理也如此。“美国模式”也好,“英国模式”也罢,还是“加拿大模式”、“新加坡模式”,这些模式都是结合本国特点不断探索的产物。对中国来说,无论青睐哪种模式,最为关键的是符合中国实际,保证大多数人能看上病、看得起病,而不是少数的官员享有80%的医疗,绝大多数民众自己“拔牙”。(孙化民 山东 职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