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她的名字上了《邓小平文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6: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她的名字上了《邓小平文选》
她的名字上了《邓小平文选》
青年时期的法拉奇
她的名字上了《邓小平文选》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左)采访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当时瞩目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采访。(资料图片)采访过邓小平的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去世

  本报综合报道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兼作家奥琳埃娜·法拉奇因病于14日夜间在她家乡佛罗伦萨的一家私人医院去世,终年77岁。法拉奇是上世纪的全球文化偶像之一,作为一名

记者,她几乎对当代所有政坛风云人物都做过专访,甚至被誉为“世界上任何一位政治家都不会拒绝的记者”。而法拉奇也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当代外国记者,因为我们可以从《邓小平文选》中找到法拉奇这个名字。法拉奇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国记者之一,她在1980年采访邓小平的部分内容被收录进《邓小平文选》第二部。专题文字:高延晶

  本报综合报道 9月14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因癌症病逝。过去十年间,法拉奇一直在跟癌症作斗争,近期病情恶化,在佛罗伦萨的一家私人医院去世。

  意大利著名《新闻报》的总编辑博托利称法拉奇为“伟大的意大利人、勇敢的作家,她的一生充满了热情、勇气和爱”。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也对法拉奇的去世表示了哀悼,他表示,“我们失去了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记者。”

  10岁时当过

  游击队“哨兵”

  1929年6月29日生于意大利文化古城佛罗伦萨,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二战期间,她父亲埃多奥多是意大利著名地下反法西斯领导人,法拉奇在10岁的时候就为游击队当过“哨兵”。

  法拉奇有着极好的语言天赋。十几岁时,法拉奇学习并掌握了几门外语,苦心钻研外国的历史和哲学文献。二战后,她被任命为《晚邮报》的驻外记者,此后她的足迹遍及越南、中东、拉美等多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那个时代,她几乎是战场上唯一的一名女记者。

  1968年,墨西哥政府镇压了一次群众反政府示威活动,法拉奇身上中了三枪,并被当局的军警拽着头发扔进死人堆中,但大难不死的法拉奇仍写回了令人震撼的第一手报道。在采访越战时,她也数次被弹片击伤。

  “世界上任何政治家

  都不会拒绝的记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法拉奇的名声达到顶点之时,当时她的采访技术炉火纯青,很多有名的国际政治人物都领教过她的厉害。法拉奇一生成功地采访了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巴基斯坦总理布托、阿拉法特、西哈努克亲王等领导人。法拉奇的政治人物访谈结集出版于1976年,书名为《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称得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

  由于她的巨大影响力,她被誉为“世界上任何一位政治家都不会拒绝的记者”。她的高颧骨、画得很浓的眼线以及总是夹在指间的香烟令无数世界政坛人物印象深刻。她的大胆而又泼辣的文字为她赢得了大量年轻人的崇拜,使她成为上世纪的世界文化偶像之一。

  基辛格后悔

  接受她采访

  尖锐是法拉奇的风格,她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传记而闻名于世,她以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使被采访者现出他们的真实面目。基辛格因与她访谈时不慎失言而深深懊悔,说他“一生中做得最蠢的事”就是接受法拉奇采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表示,法拉奇对他的采访甚至影响到他跟尼克松总统的关系。

  关于法拉奇的报道风格,喜欢她的人跟讨厌她的人可谓泾渭分明,很多讨厌法拉奇的人认为,她的采访很难谈得上客观,这使得她在职业道德问题上经常受非议。

  小说代表作

  写自己的情人

  本报综合报道 法拉奇一生未婚,也没有子女。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情人是她的一个采访对象,希腊诗人兼反政府组织领导人阿里克斯·帕纳古利斯。1976年,帕纳古利斯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法拉奇一直坚信那是一场政治暗杀。

  作为一名作家,法拉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的小说代表作《男子汉》就是以帕纳古利斯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小说中,一个集火热的革命激情和理性的道德良知于一体的典型革命者形象令人难以忘怀,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过数千万册。她的另一部小说代表作《印沙安拉》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由于长年吸烟,晚年的法拉奇患上了癌症,并渐渐脱离了主流社会,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她在纽约的曼哈顿和故乡佛罗伦萨都拥有住宅,她的妹妹葆拉是她晚年的生活伴侣。

  晚年变“右”

  支持小布什

  在政治立场上,法拉奇年轻时候曾是比较激进的左派分子,她反对越战,同情越共,强调人权平等和女权主义。但晚年的法拉奇突然变成了一个极端右翼分子,在“9·11”事件发生的时候,法拉奇就住在纽约,在极端愤怒和充满激情状态下,原本已经沉寂的法拉奇一口气写出了八万字的题为《愤怒和自豪》的长文,严厉抨击恐怖主义以及穆斯林极端分子。

  据说,第一个发表该文的意大利著名报纸《晚邮报》在四小时之内就卖出了一百万份,打破了该国新闻史上的最高纪录。媒体评论说,法拉奇“复出”后首次发表的这篇文章,“成为欧洲新闻历史上最具震撼性的事件之一”。

  在去世前,法拉奇一直保持强硬的右翼态度,她多次赞扬布什和布莱尔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并批评其他欧洲领导人“虚伪和胆小”。

  得意之作

  ——采访邓小平

  本报综合报道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采访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当时国内外瞩目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提问。

  两人的谈话共4个小时,面对邓小平她不改锋芒毕露的本色,提了以下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这是否是真的?”“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等等,邓小平同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向外部世界表明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政策。

  法拉奇的采访录分两次在《华盛顿邮报》全文发表,法拉奇本人对这次采访也非常得意,她说:对邓小平的采访是她“一次独一无二、不会再有的经历,在我的‘历史采访者’中,我很少发现如此智慧、如此坦率和如此文雅的人,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也收录了法拉奇这次采访的部分内容。

  相关链接

  《答意大利记者

  奥琳埃娜·法拉奇问》 (节选)

  作者:邓小平(一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

  奥琳埃娜·法拉奇: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这是否是真的?

  邓小平:毛主席说我不听他的话是有过的。但也不是只指我一个人,对其他领导人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也反映毛主席后期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就是说,有家长制这些封建主义性质的东西。他不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毛主席批评的事不能说都是不对的。但有不少正确的意见,不仅是我的,其他同志的在内,他不大听得进了。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来源:《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老年法拉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