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航天精神的真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8:23 法制日报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听到最多的是对胡杨树的赞誉。这里的人习惯拿胡杨作比,因为胡杨的精神与航天人的精神最为吻合。

  9月上旬,几位老航天人应邀回到发测站参观,记者有机会接触到几代航天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航天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见到40年前“七勇士”

  在发测站,“七勇士”常被人们提起。1966年进行“两弹”结合试验时,在最后的时刻,所有人必须撤离发射场。

  在距发射场百余米的地下控制室里,留下7名指挥员和技术骨干,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指挥和操作。这7人便是后来被称为“七勇士”的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佟连捷、张其彬、刘启泉、徐虹。

  这一次,记者得以见到“七勇士”中的两位:佟连捷和徐虹。

  佟老话不多,提起当时的情景,佟连捷说他并不紧张。老伴儿郭恩光告诉记者,佟连捷就是这样的性格,做什么都不慌神,越危险越有主意。这次随佟老一起来发测站,郭恩光才知道原来老伴儿以前吃过这么多苦,却从来没向她提起过。佟连捷说,从事这个事业,就得要保守机密,慎之又慎。这是一条纪律,老伴儿不知道就对了。

  在地下控制室旧址,顺着那个窄窄的洞口,郭恩光老人执意攀爬下去,她要亲眼看看老伴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上来时,她谢绝我们伸过去的手,嘴里叫着“老头子”。原来,她要让佟老用相机为她留个纪念。

  徐虹的父亲是位将军。当时的中心领导是父亲的老战友,他们的照顾是让徐虹“上前线”。徐虹胆大心细,很快成为二中队的班长、操纵员。“搞发射,操纵员就是最后操纵导弹点火发射的关键人员。”徐虹说,从接受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开始,他们“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试验搞成功”。地下控制室深十几米,离发射点一百多米,万一试验不成功,原子弹在阵地爆炸,后果可以想见。“每个人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写完决心书才上阵地。”

  徐虹告诉记者一个细节,发射的当天,佟连捷身体不太舒服,正闹腹泻。为了确保佟连捷能够顺利完成预定任务,他们中队特地制订了7项预案。徐虹说:“首长直接向队医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确保佟连捷在发射操作时的两个小时内不拉肚子。”佟连捷笑着告诉我们,这个情况他也是刚刚才知道。

  任务结束后,徐虹拿到二等功证书。但他从来没张扬过,他的孩子还是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时,才通过报道了解到这个情况。徐虹说,很简单,军人就要服从命令,我按着指示来做,不用多讲。

  过去也有人曾经问他:“七勇士”的徐虹是不是你?他否认地摇摇头:重名重姓吧。

  当年发射中队的技术骨干崔和平在发射“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架前告诉记者,他们当初就在最上面一层。工作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往下掉,所有的工具都是拴在身上的。然而,有些小螺丝不能拴,于是,就有人发明了一个工具,向捞鱼的“抄子”一样,一根竹竿绑一个网兜。崔和平在上边拧螺丝时,有人就在下边用这个接着。

  “没想到一待就是10年”

  “才来一年就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高手就是高手。”

  高手叫王新峰,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3月,王新峰被分到三室加注供气组。他负责制作的加注系统多媒体课件,以内容翔实实用、画面优美新颖、动画形象逼真,获得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

  王新峰说,他目前的岗位是加注系统下面的信号台,负责向其他系统转发火箭推进剂加注情况,以便各系统指挥及各级首长能及时掌握火箭燃料的加注进度,为火箭在预定的时间安全、可靠发射及卫星飞船准确入轨提供重要保证。

  到加注组不久,王新峰就接到了一个课题,研制一套火箭推进剂模型化测量系统,以提高加注系统可靠性。现在,这个系统已基本成形,目前正在调试中。

  加注供气组组长李伟是江西人,1996年,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发测站。李伟说,他没想到会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幸运的是,李伟来到发测站就赶上了航天发射场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紧接着又开始作为操作手或加注指挥执行航天试验任务。李伟说,紧张和令人兴奋的工作,使他忽略了条件的艰苦。几年来,李伟不断取得佳绩。曾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两项。因在“神舟”五号发射任务中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

  取得这些成绩与发测站对科技干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伟告诉记者,每年发测站都将大量的科技革新项目交给年轻的科技干部,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

  现任站长郭保新,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发射“0”号指挥员,指挥发射了“神舟”一至六号飞船。

  “0”号指挥是发射场调度指挥的一个关键岗位。郭保新笑着说,“0”号指挥员不是数几个数那么简单,不但要熟练掌握口令,还要掌握发射场、火箭、飞船等各个系统的知识,具备全面指挥协调的能力。载人航天发射场首次合练时,郭保新以无可替代的指挥经历和良好素质,被确定为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0”号指挥员。

  火箭的质量控制关乎发射的成败。郭保新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发射场设定了一岗、二岗,两个岗位的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共同监督,出了问题责任各半。这种管理模式,在参试单位众多的情况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郭保新的领导下,发测站形成了载人航天发射质量管理的新体系,实现了发射场质量管理控制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化的跨越。

  52名官兵永远守在发测站

  在航天城东北4公里处,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如火箭般直指苍穹。在这里,672名英烈默默地排成威严军阵,向东南方向10公里处的发射场投以永恒的注视。其中,52名发测站官兵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在王来烈士的墓碑前,有一棵不知名的植物,顽强地从石缝中生长而出,在劲风中摇曳。

  41年前的那个黄昏,加注官兵在泄除剩余液氧时突然失火,24岁的王来不顾一切地从十多米外冲来相救,特种燃料的气化分子顷刻使王来成为一支“火炬”。为保护战友的生命和加注车辆的安全,王来留下最后一句吼叫:“别过来!”他义无反顾地奔向戈壁滩,1米、2米、3米……

  王来倒在了戈壁滩上,在他身后,留下的是38个焦黑的脚印。

  王来牺牲后23天,使用特种燃料的某改进型导弹首发试验成功。谁能说在那火箭腾空的熊熊烈焰中,没有王来那青春火焰的闪光!

  高级工程师胡文全的墓前,有很多老战友在此驻足。胡文全是哈军工第一期毕业生,在来到大漠的第28个除夕的那一天,被同事们强行送进医院。望着已经扩散的癌变切片,医生们惊呆了:“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其实,病痛早就向胡文全发出过无数次警告,可攻关课题一道接一道,他哪肯把时间浪费在病床上。手术后的第3天,胡文全就坚持下床投入工作,不久就在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有关技术问题时突然倒下,为国防科技事业燃尽了最后一点光和热。妻子扑在他的遗体上悲恸欲绝:“你走前把工作安排得周周到到,却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句话……”

  源自祁连山的弱水河,河畔胡杨婆娑。汤汤流水与两岸青翠的胡杨林交相辉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掩映在一片绿阴中。这里,令多少曾为航天事业奉献过青春的航天人梦牵魂绕,让多少已脱下军装的战士仍在虔诚关注,有多少航天人在此长眠……正如那胡杨的“不死、不倒、不朽”,而这就是一代代航天人用行动诠释的航天精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