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口技号子叫卖声待拯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07 南方日报

  “声音文化记录行动”首批项目公布,中大专家表示——

  口技号子叫卖声待拯救

  本报讯(记者/郭珊实习生/陶红灵)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组委会、广州视听中心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于昨日正式

公布了首批记录项目名单。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与二人转、信天游等民间艺术及口技、号子、叫卖声等近50个种类榜上有名。而作为广州本地声响文化代表的南音、梅州客家山歌、广州白话叫卖也占有一席之地。

  声音占非物质文化一半

  记者获悉,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规模的、带有学术色彩的“声音记录行动”尚属首次。本次拟订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首批记录项目,选取标准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方针制订的。首批记录项目分为史诗、仪式歌、器乐类、歌舞类、民歌类、口技类、号子类、曲艺类、叫卖声类等九大类别,总计近50个项目。

  中山大学的研究者指出,文字、图像和声音是构筑文化长城的基石,也是人类见证和记录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文明延续的3个主要元素。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地方的有特色的声音正如沙漏一点一滴地流失,特别是原生态的声音,如民族民间音乐、地方声音。《声音文化记录行动纲要》中写道:“声音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声音遗产正在迅速消亡!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会是人类声音遗产的一场大灾难!”

  据悉,声音占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杰作名录中,与声音有关的遗产就占14项(总数19项),占74%;2003年、2005年公布了第二、第三批名录,与声音有关的遗产分别占75%(21项,总数28项)、49%(21项,总数43项)。2006年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518项名录中,与声音有关的遗产就有255项,占49%。

  记录项目堪称包罗万象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宋俊华博士介绍,“声音文化记录行动”选取记录对象的原则是:最先考虑保存和录制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被集体、群体或个人视为遗产而被传承的声音文化;搜集过程中既遵循遗产价值,又坚持艺术价值、可发展价值和生态价值;入选项目既要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其本身又要具有可发展的潜力,在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仍处于原始的、未被关注、未被打磨的本真状态。

  记者看到,首批记录项目名录涉及的声音文化在地域上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从西北地区的花儿、信天游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从川江号子到东北二人转、苏州评弹、山东快书,堪称包罗万象。对于一个如此庞大、影响深远的声音搜救计划,宋俊华称,声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程,目前还很难计算从启动到完工的时间,估计需要50年的漫长时间。

  据宋俊华透露,目前声响文化遗产的记录还处于前期规划阶段。自第二届“声响亚洲”文化节启动后,具体采集和记录工作由广州视听中心聘请专业录音师、录像师一同进行。采集方式分为征集和自集,采集结果将用于制作资源库,使得声响文化遗产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整个记录工作力求将画面与声音完美结合起来。宋俊华称,视觉画面的介入不会干扰或者削弱声音本身的审美价值,而且一些声响文化的记录作品与图象唇齿相依,比如哭嫁歌、梯玛神歌、沙市鼓盆歌等仪式歌类,它们是在特定的场面氛围中进行的。

  号子口技等濒临绝境

  参与此次记录行动的研究者表示,最大的难点是一些重要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已年过古稀,曲目大量散佚,专业表演者尤其是口技表演者已寥若晨星,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而年轻一代对声音的文化价值知之甚少。如《玛纳斯》、梅州客家山歌、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呼麦”演唱艺术等,均不同程度面临失传危机。另一方面,一些声音文化据以存在的现实根基遭到动摇,如川江号子、吉林林区号子以及维吾尔族木卡姆歌舞艺术等,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该项目总负责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也表示,人手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也是一大难题。其次,对濒危程度很高的声响艺术,寻找线索很难,整个浩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支持。

  宋俊华称,通过对声音遗产的保护,可以重新唤醒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避免在文化上盲目地“趋潮”而失掉自我。他还表示,对于一些具备市场价值和生存土壤的声响文化,不仅要记录,更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比如,栽秧号子、山歌、唢呐等。

  图:

  此次“声响亚洲”文化节邀请了国外顶级录音师组成评审队伍,使活动的国际性进一步提升。

  王亮杨凯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