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记‘重锤’,让我结束浑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26 解放日报

  学生小袁,大三时因成绩太差被劝退。经过一年高复班学习,今年重新参加高考,成为大一“新生”。日前,他给校领导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我希望自己能把握机会学到更多,还想念个双学位……”,署名“一个迷途知返的学生”。

  小袁不是个案。记者从沪上部分高校获悉,每年各校都有数十名学生因成绩太差退学,其中相当一部分当初是以高分考入的。为何经年“奋战”念到大学,却反而不会读书了

?日前,小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道心声。

  退学: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记者:当时怎么会弄到退学这么严重的地步?而且还是在大三?

  小袁:大一第一学期,我学得不错,期末考高等数学名列前茅。第二学期,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大二时,学校给我警告,试读一年。但我已经“油”掉了,基本不上课,没日没夜泡在网吧里。当时天真地想,一切就靠考试前拼吧。没想到大学里,特别是理工科专业,靠临阵磨枪根本不行。结果,我有80%的科目被“关”。大三下学期,学校要求我退学。

  记者:退学前,学校发出过试读警告,为啥没效果?

  小袁:父母得知我受到警告后,生活费从每月给500元改为每周给100元。上网我也收敛了很多。但选课时,我为了面子,明明专业物理1都没弄懂,却硬着头皮和同学一起选了物理2。上课时,我一点也听不懂,又急又烦,就再次放开玩,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记者:退学对你冲击大吗?

  小袁:我从名牌中学毕业,又顺利考上大学,直到现在,许多亲戚都不知道这事。退学后,想去工作,可忽然意识到在大学里什么也没学到,就这样离开,真的不甘心!于是,我去了一所管理很严格的复读学校,一周念六天,封闭式学习,就想着一定要考回来。这次高考,我比学校录取分数线高了31分。

  记者:现在你对大学学习如何规划?

  小袁:这学期我选了30学分课,还有十几个学分的课是免修不免考,每周六也要上课。我想把英语学好,想多考点证书,把时间抓回来……如果不是退学这个刺激,也许我就一直这么浑浑噩噩下去了。

  深究:对未来缺乏目标感

  记者:导致你退学的“罪魁祸首”是网络游戏吗?

  小袁:往深处想想,也不是。以前,我对学习、对自己未来没有目标感。网络游戏只是一种玩的内容,没有它,我可能会去玩别的东西。

  记者:从小到大,有没有喜欢学的科目?

  小袁:好像没有。对我来说,高考要考的科目就“有用”,不考的就“没用”,所以只把精力放在“有用”的课上,“没用”的课不怎么学。小学、中学上课时,我从不记笔记,也不好好听,升学考前“突击”一段时间,总能如愿考上好学校。爸妈不太管我,他们似乎更重视考试结果。大学志愿也是我自己填的,没有什么很喜欢的专业,反正看着自己的分数能进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就这样填了。

  记者:你的小聪明似乎在大学遇到挫折,是不是?

  小袁:进大学前听人家说,大学怎么自由、宽松。高三苦读那会儿,我想,进了大学一定要痛痛快快地玩,找工作等到毕业时再愁。大学里混的“捷径”很多,如可以找人代点名,可以从学长那里打听到哪位老师考试比较“宽松”……结果自食苦果。我现在很后悔,小时候没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现在想认真学,却很吃力。如想好好听课,可一个半小时里常常走神;想好好记笔记,可就是抓不住要点,很难做到边听边记。

  广角:还有学生“低空飞过”

  记者:大学里像你这样,因为“过度自由”而耽误学业的人多吗?

  小袁:紧张的高三后,一下走进“自由”的大学,许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适应,不知道怎么约束自己。当时经常和我一起通宵联网游戏的同学,或多或少学习都受到影响。但他们大多念的是文科,可能靠“突击”过关比较容易。许多人“低空飞过”,也就过去了。现在看看新班级里比我小三四岁的同学,也有不少玩得很凶的,唱歌、聚会、网游,什么都新鲜,为自由而兴奋,就像当初的我。

  记者:学校管理不够严吗?

  小袁:大学里班级结构松散,实行学分制,大家选课不同,说不定一年读下来相互都不认识,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辅导员大多很年轻,刚刚硕士毕业,能给的指导有限,何况一个人要兼顾上百名学生,鞭长莫及。

  大学教育普及化了,许多学校每届都招很多学生。学生各不相同,有的很爱学习,对自己很有规划;也有相当一部分像我当初那样,浑浑噩噩。如果他们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告诫,会少走许多弯路。

  编后

  大学没念完就退学的学生,尽管人数不多,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学生具有共同特征:缺乏目标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进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这些弱点便暴露无遗。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除退学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也过得浑浑噩噩。如此经过大学这个“驿站”,对学生本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损失,对高等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种种“缺乏”,折射出学校素质教育及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如何应对?本报将推出一组思考性报道,与读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