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生词翰 都付与这戏里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34 南方新闻网

  平生词翰都付与这戏里人生

  ●著名粤剧编剧杨子静辞世

  记录生命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大师马师曾、红线女等主演的《搜书院》、《关汉卿》被奉为经典名剧;一曲《山伯临终》至今在粤语地区依然脍炙人口。而这些佳作的作者杨子静,却鲜为人知。

  孤灯仍照,遗篇盈桌。怀着“粤剧编剧难能而不可贵”的喟叹杨子静寂寥中去了。

  《满江红·挽静公》

  蕙叶萧萧,痛书会,老成凋落。

  公去矣!孤灯仍照,遗篇盈桌。

  健笔纵横天下外骏;情怀澹泊云中鹤。

  六十年红豆最相思,甘粝藿。

  取精粹,除糟粕。文情茂,形神跃。

  数马红妙技,静公佳作。

  谢宝高风长浩荡;关卿正气尤磅礴。

  有平生词翰在氍毹,贻后学。作者:莫汝城

  逝者:杨子静

  籍贯:广州

  出生日期:1913年

  去世日期:2006年7月7日

  享年:93岁

  生前职业:广东粤剧院粤剧编剧

  代表作(包括与人合作):粤剧古装剧《搜书院》、《红楼二尤》、《钗头凤》、《关汉卿》、《蔡文姬》、《焚香记》、《荆轲》、《十三妹》、《山伯临终》;粤剧现代剧《山乡风云》、《红霞》、《南海长城》;新编历史剧《北郭奇兵》和现代剧《越女珍情》等。

  本月11日,广州红豆粤剧团排演的著名粤剧《关汉卿》在香港高山剧场公演。恐怕少有人知道该剧的编剧、著名粤剧编剧杨子静刚刚在广州去世。

  孤灯仍照,遗篇盈桌。怀着“粤剧编剧难能而不可贵”的喟叹杨子静寂寥中去了。

  7月7日晚,杨子静的另一代表作、粤剧《山乡风云》在中山纪念堂公演,演出前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在后台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默哀仪式——这一天清晨,93岁的杨子静溘然长辞。

  偶遇马师曾当上红线女老师

  杨子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中医医师。生前他曾这样介绍自己:少时因家贫只读到中学就不得不辍学,到社会去谋生。

  杨子静自幼喜爱美术和音乐,又爱好古典文学,乐于吟诗作文。一位叔父教他学吹箫,熟悉乐律,这些为杨子静日后成为编剧家,打下了深厚功底。

  因为一位堂兄较早进入粤剧界,杨子静有机会与一些“开戏师爷”(即粤剧编剧)接触。考虑到这一职业挣钱不少,而且可以把人间悲欢离合故事搬上舞台,杨子静暗暗萌生做“开戏师爷”的念头。

  杨子静的老搭档、著名粤剧编剧莫汝城说,杨子静曾当过小学教师、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教书不成,到国民党军队里做文书,后来在军队剧团里尝试着写一些剧本。1943年,杨子静随军北上,在肇庆偶遇粤剧名伶马师曾。杨子静的文采得到马师曾的赏识。1945年,他正式加入马师曾戏班。

  《还我汉江山》是杨子静与马师曾合作的第一个剧本。这出戏,借光武帝光复汉室江山来表达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欣喜。此剧在1945年底由马师曾、红线女领衔演出,轰动一时。

  此后,杨子静在香港马师曾的剧团工作了五年。有马师曾这位名师指点,他逐渐熟悉了粤剧艺术表现形式的规律;而杨子静则当上红线女的家庭老师,教她古诗文。红线女按戏班习惯,尊称他为“子静叔”。

  写剧本精雕细琢不是快手

  上世纪中期,杨子静迎来了创作的鼎盛期。

  1955年,马师曾、红线女从香港返回广州定居,加入广东省粤剧团。马师曾与杨子静再度合作,塑造了《搜书院》中的“谢宝”、关汉卿等一个个经典角色。

  年届八旬的莫汝城说,那时几名编剧常挤在杨子静位于中山六路雨帽街文桂里的陋室里,一起商讨、写作,通宵达旦,不知疲倦。

  1955年,杨子静改写琼剧《搜书院》,对剧情、人物进行大胆创新:女主角本是小妾,为了使她和男主角的爱情更显纯洁,将其身份改为婢女;男、女主人公本是因拾金钗、还金钗而相识相恋。杨子静认为这样的情节太过老套,便借用清代戏剧家李渔《风筝误》的情节,改成谢宝拾到翠莲的风筝并题写诗词。

  杨子静写剧本不算快手,他总是精雕细琢,为一句唱词反复推敲。著名粤剧编剧家潘邦榛评价道:在同侪中,静公更注重剧本语言的文学性,讲究文采和韵律,常借诗词典故来描写人物。粤剧导演陈酉名赞杨子静的剧作:有时语义双关,妙趣横生;有时如哲理般奥妙,令人深思。

  莫汝城认为,杨子静的剧作人物获得成功,与他对演员特点的深刻了解不无关系。譬如,马师曾曾因一出戏,遭官僚禁演,因此他写《关汉卿》时,切合马师曾的亲身经历,将他刚正不阿的性情、愤懑不平的感情表现得入木三分。

  杨子静写的剧本,捧红了不少演员,而他本人却甘当“幕后英雄”。初学者请他为剧本修改润色,他总是乐而为之,但却明确表示不参加署名。这份不张扬,令粤剧界的不少晚辈感念至今。

  淡泊低调致力于粤语研究

  杨子静一生写过粤剧剧本无数,但却没有为自己在粤剧艺术上的成就著书立传。他留下的两本著作都是关于粤语研究:一是与潘邦榛合写的《广州话分韵词林》,一是《粤语钩沉》。

  细品杨子静粤剧剧本的遣词造句,不难发现他常常巧妙利用广州方言俚语,以求雅俗共赏。潘邦榛说,静公经常强调“广州话里有许多宝,与粤剧创作大有关系”。他晚年虽然健康欠佳,却津津有味地钻进故纸堆中,对广州话的音韵掌故做考察搜证。

  莫汝城说,因为曾为国民党做事,杨子静在建国后的历史运动中没少受冲击。这也形成了他为人谨慎、淡泊低调的性情。

  75岁时杨子静不幸被一个骑自行车的鲁莽男子撞倒,导致坐骨开裂。可他笃信中医,不愿动手术治疗,因此晚年一直卧病在家,更少抛头露面。

  对粤剧日渐式微的局面,杨子静一直忧心忡忡。而广东粤剧界长期以来存在编剧奇缺、不重视培养新编剧的境况,让他发出“难能而不可贵”的喟叹。

  杨子静的追悼会仅有几十人参加。“一个如此有成就的编剧去世,追悼会却是如此冷清!”莫汝城悲愤地说:“可见编剧没有什么地位。”

  本报记者许黎娜实习生王纯毅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