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事"选秀"背后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38 东方网

  郭志坤作品集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对由“超女粉丝团”所掀起的“追星狂潮”多少有些耳闻目睹,继超女之后,《梦想中国》、《舞状元》、《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等等,甚至为女主持找片新绿叶、为琼瑶阿姨翻拍剧找个女演员,也都大张旗鼓、摆开阵势、连番轰炸广大受众,一轮轮地选拔、PK,乘的无非是平民选秀热这股东风,图的无非是拇指经济和广告效益,靠的无非是粉丝追星狂躁症的全面“病发”。而“病发”的主要人群,就是一群稚气未脱的中学生,顶着酷暑,在大街上为自己的偶像拉票助威,每场比赛或

宣传活动中,这些粉丝团必定有着整齐划一的口号,喊得声嘶力竭都不肯停止。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种狂躁症有一些普遍病征:

  病征之一:悲喜无常,脾气暴睙。当自己的偶像成功、快乐时,随即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莫名地兴奋和激动;当偶像失败、悲伤时,也跟着想哭、痛哭、绝望或无奈;当偶像被诽谤、被攻击时,又责无旁贷般进行反击敌人,呵护偶像。情绪不由自主。笔者就曾经亲眼目睹上海来福士广场门前两超女粉丝团不惜旷课竞相为偶像拉票时发生冲突,彼此不顾形象破口大骂的情景,丝毫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应有的素质,其“火爆”场景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病征之二:颠覆传统性别观,突破传统爱恋性别界限。追星族由于对偶像抱着无限幻想而产生爱恋的情况已不稀奇,稀奇的是这种爱恋突破了性别的界限,热捧“不男不女”,“超女”李宇春的出现,“中性化女孩”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大型选秀集中的今年,当外形清秀的向鼎出现在“加油!好男儿”中,人们又将目光锁定在外形中性的“花美男”身上。让人们不禁担心“性别模糊”对仍处在身心发育期的中学生心理会造成何种扭曲的影响。

  病征之三:发扬一种盲目的献身精神。千里寻找偶像、现场摇旗呐喊、网上掀起骂战、街头游行拉票,两军狭路相逢甚至要一决高下。对于自己所追的星,或者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中学生们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比赛更是一场不缺。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偶像的画册、唱片,收集有关偶像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到恋爱情史……如数家珍。让人不禁感慨,假如能够把这种精神贯彻到学习中,时代精英应该能够多出不少!

  以上三种症状就是追星狂躁症患者的代表性病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此种属于一种从众行为,也可以叫做分散的集群行为。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和无组织性。集群行为的产生,一般来说都是自发的,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并不是受到什么明确的指令,就如粉丝团的成员都是由于个人对某个明星或准明星的喜爱而自发组成的一个团体;集群行为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它几乎总是一种一哄而起、转眼即逝的现象,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就如如火如荼的“超女”粉丝团随着超女赛事的偃旗息鼓,其声势也必定大大减弱直至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好男儿”粉丝团等等;集群行为也是无组织的,有着强烈的情绪性,缺乏理智的思考、极易接受暗示等特征,这点在前面所列举的追星狂躁症病征可见一斑。

  中学生,作为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显然是最易陷入此种集群行为的群体,但这只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社会环境对于这一群体性病态扭曲心理的出现无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一,环境场所,包括时间和空间。时间上,那些大型造星活动多半在周末的晚上播出,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观看,空间上,主办方、电视台为了营造浩大的声势和高收视率,允许歌迷进入摄影棚与偶像做最“亲密”的接触,此外,还常常在大型广场或公共场所举行签唱会等宣传活动,为歌迷与偶像创造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其二,社会控制机制的放松。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消息说,随着“超级女声”选秀场移师成都,超级旋风刮向蓉城。几天来,数万女生从四面八方赶来报名,报名现场几乎天天能看到长达两三公里的长队。是日上午,记者随机调查发现,在前来报名的女生中,在校中小学生占了80%,其中不乏高三女生拿着复习资料排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逃课来报名的。政府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并没有及时出台相应措施制约此类不符合规范的大型选秀活动的举办,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媒体方面,则缺乏自我约束意识,缺乏创新意识,盲目跟风恶炒,同质化节目泛滥,确依然乐此不疲;商家方面,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逐利而走,对这些未成年人所出现的疯狂举动不但熟视无睹,甚至可谓“喜闻乐见”。

  其三,存有相对剥夺感。沉重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使中学生们背上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心理极度压抑,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渠道,同时,不可否认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异性存在着朦朦胧胧的情愫,但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早恋这个话题都异常敏感,稍微察觉了一丝端倪便视之为洪水猛兽,力求扼杀在萌芽之时。这种“剥夺”,使中学生们潜意识中也对这一问题抱有些许禁忌。但是情感必须有所依托,此时经过商家精心包装的一些同龄准明星们无疑是最好的对象(近期很明显的发现这些选秀活动所选出来的明星年龄越来越小),毕竟,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追星与早恋的恶劣程度是不等的。

  因而,学生,商家,媒体,政府该为这一群体性追星狂躁症共同“埋单”。这一狂躁症的流行也充分表明目前中学生的内心是比较空虚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即中学生不是不能有纯偶像,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寻找一些包括社会名人、具有非凡气质和影响力的平凡人以及身边的人在内的偶像,用他们的杰出成就和事迹来鞭策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次,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此类活动的操作流程;再次,媒体应践行文化把关人的角色,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不要为了追求一时的高收视率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文化质素和品位,使大众误入歧途;最后,商家应重拾自身的社会责任,合法、诚信经营。四者联动,方可釜底抽薪,彻底治愈这一狂躁症!


作者:余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