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贵阳话“渗进”普通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53 贵州都市报

  《大学寝室“方言碰撞”》追踪随着与当地人的长期交流,“三线人”的语言悄然发生改变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北方工厂支援边疆三线建设,大量外省人进入贵州。在与当地人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语言悄然发生着变化。

  女儿已经不会说上海话

  张女士是1965年随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柴油机厂的,那年她已经12岁。张女士回忆说,初到贵阳根本听不懂贵阳孩子说话。在家里,和母亲交谈的时候说的是上海话。在学校说普通话。后来慢慢的才学会说贵阳话。现在和女儿说话,都是上海话和贵阳话相交替。刚开始时,张女士的母亲听贵阳话要靠张女士“翻译”,在她的翻译下,母亲也慢慢懂得了贵阳话,但到现在,张女士的母亲对贵阳话也只是“能听不能说”。而张女士的女儿徐小姐是一名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可以听懂大部分的上海话,但是已经基本上说不出几句了。

  打的挨宰只好说贵阳话

  今年23岁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她都说普通话,有次她打的,结果出租车司机听她说的是一口普通话,以为她是外地人,便带着她绕路,情急之下她的贵阳话冲口而出,“我是贵阳的,你带着我绕路搞哪样?”从这一次之后,买东西砍价时,平时说惯了普通话的吴女士也只得说起了贵阳话,久而久之,她普通话也只是在厂区里说。

  贵阳话听得懂不会说

  西南工具厂的郭师傅今年67岁,从沈阳到贵阳来工作已有40年了。郭师傅称,他刚来到贵阳,因为贵阳话属北方语系,他基本都能听懂。但一些非北方语系省份来的同事说的方言,便不太听得懂,只能用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与大家交流,久而久之,厂区里大家交流时便都说普通话。郭师傅还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也是在贵阳长大,但因为西南工具厂里的职工以北方人居多,环境相对封闭,平时大家交流都是用普通话,因此,郭师傅的儿子对于贵阳话也是听得懂不会说。郭师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同一个单位来自天南地北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交流的方便,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大家还是应该说普通话。作者:李佳懿 廖波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