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孩子们去聆听(李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0:25 东方网

  纪念长征70周年之际,各路媒体纷纷展示神通,派出记者重走长征路。瑞金,泸定,许多烙下长征脚印的地方,每周都会迎来一拨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当地的老红军,每过几天,就要回忆一遍当年的峥嵘岁月。一段时间以来,新闻从业人员,加上许多自愿加入到行路队伍的人们,通过话筒,荧屏向人们传递了长征的艰难,展示了行路者的团结,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坚韧精神的岁月。

  在荧屏中,除了报道活动的参与者,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老红军,是老人,是长征的见证人。我们媒体的话筒,伸向年轻人、伸向孩子的并不多。所以,当身边有人参与长征报道活动中时,我建议他们去问问孩子,问问这些老人的后代。结果可能有些出乎意料: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如果没有媒体密集的来来往往,孩子们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去关心家乡的故事。

  意外之余,我们也在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是当地的变化:让天堑变通途的浮桥,在当地现在的交通系统中已经微不足道;让战士们果腹的食品,御寒的衣物,恐怕会永远放在陈列室里;即便是当年的标语,也早以被“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所取代。一个日新月异的环境,让长征所带来的直观感受逐渐消失,事实上,如果不是采访队伍在路线选择、装备上“自讨苦吃”,“重走长征路”的形式都很难保证。孩子们的最大天赋是想象,让他们想象自己从没有体会过的生活,长征又能在他们脑中留下多少印记呢?

  当然,这样的变化,是喜。我们也认为,其实变化后的很多东西,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坚韧”。例如当地的经济,尤其是象白石渡、水浸窝这样的地方,他们的青年劳力并没有一窝蜂地到大城市打工,而是靠着自己走南闯北,硬是打造出了杨梅、烤烟的全国品牌;又例如那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桥、路作用的弱化,那些标语的更替,都是历史必然的更替,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前进步伐。

  为什么要踏上长征路呢?一方面,我们需要牢记历史,需要告诉人们长征有多艰苦,意义有多大;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传递长征的精神,找到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延续。所以,如果孩子们不知道长征的故事,那让我们借着70周年的机会告诉他,让历史告诉他;如果孩子们不知道长征的精神,那就让他去感受身边的每一寸土地,感受身边的坚韧。


作者:李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