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作家”赵树理家乡的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22:32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9月23日电(记者高风滕军伟)高高的牛头山上,赵树理的墓地前,他的铜像目光深邃,似乎在注视着山脚下他的故乡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变迁,而尉迟村也以崭新的面貌迎来赵树理的百年诞辰。

  解放初,赵树理曾以他的故乡为原型之一创作了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讴歌新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可能是他想都想不到的。

  赵树理故居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合院里二层小楼显得非常庄严,门楼上的题字也显示其祖上是大姓望族。不过,现在站在牛头山上望去,这个古朴的院落已经淹没在村里簇新、整齐划一的楼群里了。

  村支部副书记胡小应过去也是在窑洞里住,和大家一样这几年盖起了新房,院里花花草草,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名副其实的小康之家。他说:“我的条件还不是村里最好的。”

  沁河弯弯曲曲流经尉迟村,给村里“造”出了200多亩上好的河滩地,农业条件优越。但老支书吕学谦的弟弟却在解放前饿死了。新中国给尉迟村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不再为生计发愁了,但真正过上好日子是改革开放以后。

  吕学谦说:“解放后日子好了,但基本是玉米面填饱肚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麦就不愁了,家家户户开始盖新房,也有了积蓄,逐步富了起来。”

  为了建设小康社会,尉迟村开始探索以工补农的路子,陆续办起了煤矿、铁厂,这些企业的收益可以保证农业生产之外再给大家发一些补助金。不过也走了些弯路。

  村民裴会元说:“我们办的小铁厂四个炉子都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上面让停,虽然我们有些想不通,但为了政策的执行,村里还是把厂子关了。”现在,他们改革了村里煤矿采煤方法,上了长臂式机采设备,并把产能由9万吨提高到21万吨,效益大增。去年每户发了4000元钱,今年准备提高到5000元。

  不过,现在的状况还是有些让胡小应担忧:“煤炭形势有好有坏,一旦煤矿效益不好,村里怎么办?”如今他们正在实践订单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蔬菜、果树等作物来增加农业收入,准备发展农业深加工项目。同时,利用村里的古迹发展旅游项目。

  胡小应说:“我们村一直是县里的先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也得走在前面。”

  有一件事令尉迟村人不愿多说,去年的村委换届没有成功,到现在也没有产生新村委会班子。前任村委会主任由于财务不清,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在理清财务前村民拒绝选举新村委。

  胡小应说:“我觉得这不是件坏事,这是村民民主权利的体现,大家有权选信任的人,也有权不选不信任的人,这种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赵树理过去提倡的,也是实现管理民主的必然阶段。”

  为了迎接赵树理百年诞辰,村集体今年投资300万元修缮了赵树理陵墓。2米高的赵树理的铜像在全村最高处俯视着全村。村民们想说:老赵啊,这些年的变化您可都看见了?(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