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临别托墨宝 情倾穷娃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6: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临别托墨宝情倾穷娃娃
该广告作品通过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夫妇晨读报纸的照片,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广州日报何等地不可或缺。
临别托墨宝情倾穷娃娃
临别托墨宝情倾穷娃娃
临别托墨宝情倾穷娃娃
本报漫画版的创刊,因为有了廖老的题字,增色不少。
临别托墨宝情倾穷娃娃
临别托墨宝情倾穷娃娃
1993年10月8日,本报摄影记者张伟清知道廖老第二天要过78岁生日。当天,本报记者约好廖老的女儿廖陵儿,赶到迎宾馆,拍下了这张难得的照片,并在10日的《广州日报》刊登。本报讯 (记者谭秋明、李栋)广州日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连续三年资助贫困学子的书画义卖活动,都得到了廖老的大力支持。他得知今年12月23日广州日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举办第四次书画义卖活动,又写下了“博大精深”这幅墨宝准备交给广州日报关工委。昨日上午,廖老的女儿特地在家中廖老的灵堂前将这幅墨宝交到了本报关工委负责人、原副总编辑黄景仁手中。

  黄老是廖老的学生,昨晚得知廖老病逝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他说,他与廖老的交往由来已久,近年来因为做慈善事业两人接触更多。在前三次的书画义卖活动中,廖老分别写下了“为善最乐”、“仁者寿”、“自强不息”三幅墨宝交给广州日报关工委,所卖得的人民币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一次,一名广州买家为验证义卖书画确实为廖老亲自所作,在买到画之后自己拿着画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由黄老拿着这张照片去找廖老,要求廖老必须同这张照片合影,否则就不买这幅画,面对如此的要求,廖老仍答应下来。

  在廖老弥留之际,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手将这幅题字交到黄老手中,特地叮嘱女儿一定要把这幅墨宝交给黄老,于是,就有了昨日这一幕。

  乐做本报形象大使

  甘为群众利益代言

  本报讯 (记者刘海健、周奉超)1993年,本报一则温馨的形象广告曾经打动过许多读者的心。画面上,廖冰兄斜坐在老伴身旁,两人专心地读着《广州日报》,一脸的轻松、愉悦和满足。

  说起让廖老夫妇代言《广州日报》的故事,曾参与广告策划的区伟雄先生仍记忆犹新:“找廖老夫妇作形象代言人,首先是廖老先生与广州日报之间有默契。”区伟雄说,作为广州日报的忠实读者,廖老常年以来一直在广州日报发表个人作品,并且热心支持广州日报的各种活动。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廖老一向以敢说、敢做、敢画的艺术风骨和行事风格著称,选择二老,也代表了我们广州日报反映群众心声、为百姓说话的主旨立场。当时我们的广告词是‘千言万语,伴随你度过每一天’,廖冰兄夫妇多少年来为爱坚守、相濡以沫的形象,与主题非常契合。”

  据区伟雄回忆,当大家拿着广告创意与廖冰兄老人商量时,双方当场一拍即合。廖老当时还非常高兴地说:“做广州日报的形象代言人,也是做群众的形象代言,我很乐意。”

  “拍摄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了尽量不给老人家增添麻烦,就想在他们家里拍摄,但这样照出来的效果不太理想,廖老就主动提出把拍摄地点改在流花湖公园,他自己还‘自导自演’摆了几个不同的姿势。广告登出来后,效果非常理想,廖老自己也很满意,给我们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曾在本报工作的一位员工回忆说。

  起床叹罢十二版

  懒得出街饮早茶

  据廖老的二女儿廖陵儿回忆,廖老与《广州日报》结缘很早,情缘很深,十多年内,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广州日报》1992年12月1日改12版彩版时,廖老贺赠的一幅漫画(见下图)。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廖姨请记者一定帮她找到这幅漫画。

  “爸爸通过这幅漫画吐露心声。”廖姨回忆道,“由于妈妈有风湿顽疾,行动不便,爱妻心切的爸爸怕妈妈总是呆在家中太过寂寞,所以时常用轮椅推妈妈到流花湖附近的平民酒家喝早茶。实际上,爸爸对喝早茶不是很热衷,他反倒喜欢呆在家中翻翻报纸读读书。漫画上,爸爸叼着香烟,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读《广州日报》,正是他平常日子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我们只能凭着这幅漫画怀想爸爸过去悠然读广州日报的闲适姿态。”廖姨越说声音越低沉,最后竟泣不成声。她一再叮嘱:“一定要找到这幅漫画,它对我们来说很珍贵。”

  廖姨还告诉记者,廖老创作这幅漫画时曾经就“饮早茶”发过一番感叹。“他对我们说,我和你妈妈常去叹茶的这种平民化酒家将来还会不会有呢?如果没有了这样的酒家茶楼,将来大家岂不是少了很多叹茶乐趣和机会,”廖姨感慨,“十多年前,爸爸就有这样的预见,当时房地产的发展刚起步,还未及现在红火,如果不是他时时挂心人民,又怎么会发这样的感叹呢?其实,爸爸的心和你们广州日报的风格很贴近,无时不在思考民生。”

  (谭秋明)

  广州报人:廖老,走好!

  廖老走了——时间定格在2006年9月22日晚9时40分。接到这一不幸消息时,我们正忙着做版。

  大家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切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尽管我们此前知道他老人家已经住院多时。这种矛盾的心情,源自廖老与本报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深厚感情。

  在报社资料室,当我们翻出已经发黄变脆的广州日报时,廖老亲切的面孔以及诙谐幽默的言语,不时跃上版面:1992年12月1日,本报改版,廖老在头版画了一幅漫画,漫画题头写着“起床叹罢十二版,懒得出街饮早茶”;1993年2月21日,廖老偕老伴热情出任本报的形象代言人;1994年,本报关于中小学生被敲诈勒索的报道引起了廖老的共鸣,希望有关部门应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9月14日,廖老看到本报关于打工女教师宋芳蓉湖北助学的报道后,拿出15000元表示心意;2002年9月1日,本报推出每周一期的漫画版,廖老得知这一消息,欣然提笔题写了版头……不仅如此,本报多位前辈,都得到过廖老的教导,而原副总编辑黄景仁,更是廖老的学生。

  割断这样浓厚的感情,我们心里千万个不愿意!但是,现实已不可改变。唯一能够表达广州报人这份感情的,只能是在版面上寄托我们的哀思。所有的哀思汇集成一句话:廖老,一路走好!

  (刘志华、王俊)

  《周日漫画》创刊 欣然题字鼓励

  我和廖老的交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且和广州日报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广州日报》正从每天八版扩大为十二版,我随在报社工作的父亲拜访廖老。那次,他给广州日报画了一张恭贺扩版的漫画,刊登在当天的头版。2002年9月,广州日报创办《周日漫画》版,廖老再次给我们题字,并在如何办好这个版的各个方面提供了热情的帮助。

  廖老的妹妹名叫廖冰,廖冰兄就是廖冰的哥哥之意。一个名字的后面,蕴涵着廖老对亲人真挚的爱 。正是这种爱、这种对真的执著,成为贯穿廖老一生的精神内核、成为疾恶如仇的动力源泉。因此,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充满着真正的人文精神,一种不带说教与矫情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

  廖老常常说:漫画是对现实的夸张,但现实往往比漫画更夸张。所以他的眼光所关注的是我们身边的现实世态,说的都是大白话,在最世俗的情感里挖掘平凡而又触及灵魂的绘画张力。直截了当是他漫画艺术的最大特色。他经常对我们戏称自己是“野生动物”,其实正是他那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思想的最好注脚。

  廖老乐于助人是出了名的,而且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因为身体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廖老逐渐减少了创作活动。他的身份也逐渐转变为社会慈善家。他本人生活简朴,爱抽烟的他平常也就是抽广州最普通的羊城牌香烟。我平常去他家坐坐,送他两包“双喜”他都会用食指指着我的脸说“太奢侈”。但只要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他都会毫不犹豫。

  在他的家里有一张明码实价的价目表,各种规格的题字、绘画多少钱一目了然。上面注明:“卖出字画的所有款项,将用于资助贫困孩子读书之用,请各位善长仁翁乐善好施。”近几年,广州日报举办的多次慈善书画义卖,廖老每次都捐出作品,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每个人都要面对那一天。我想,廖老是平静的。因为,他有资格说:我问心无愧。

  (本报美编室副主任黄颂豪)

  廖老看报道为

  教师捐款1.5万

  1996年8月23日,本报在A3版报道,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后河乡三坪小学教师宋芳蓉孤身一人在高寒山区办学,为了20多名贫困少年能继续完成学业,她献出了自己大部分代课费,暑假期间又辗转到武汉的宾馆去洗盘子。看到这则报道,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廖冰兄寝食不安,想资助这位可敬的女子,使该校土家族学童不再失学。

  廖老的这一心事被一位朋友知道后,他就从廖老的藏品中,挑出一幅多年前一位出身土家族而今已蜚声国际的山水画家的作品,然后出资买下,助廖老在教师节期间完成心愿。本报记者受报社委托去接受捐款时,年逾八旬的廖老一再要求,此笔捐款不要落自己的名字,而是希望用广州日报社的名义:“我只不过牵个线、带个头,以此来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做。”他还颇为得意地表示,卖画“可以让我在有生之年,有能力做些婆婆妈妈的事。”

  廖老及其家人托报社与钱款一同转交的那封信中,这样嘱托宋芳蓉:“但愿五峰早日脱贫,增添教育经费,也希望你在寒暑假期间不再为学生解困去饭店打工,好把时间用于提高知识和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少年,成为家乡建设的良材。”

  (王俊、刘志华)

  记者连线

  受助女与廖老结缘10年

  本报讯 (记者廖靖文)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身在湖北五峰县的宋芳蓉电话,敬爱的“廖爷爷”的离去让她感到很沉痛,“爷爷把我当作亲人,就像他的孙女一样。”

  宋芳蓉回忆,廖冰兄捐给她的1.5万元,经本报转交到五峰县教育局,后来她把这笔钱用作了修建当地希望小学的基建款,并与廖冰兄一直保持通信,“每次他一知道我们有困难,就马上几千几千地寄钱来,加起来有几万元。”

  1998年,宋芳蓉第一次来广州见到了廖爷爷,却为他的简朴而惊讶,“我印象特别深,完全超乎想象,廖爷爷家里的摆设很简陋,穿的也都是旧衣服。”

  2003年,宋芳蓉第二次到广州来,当时廖冰兄说话已经不方便,但头脑还是很清醒,一眼认出了宋芳蓉,他们用笔进行交流,“爷爷让我不用感谢他,他为能帮助孩子们感到很高兴。”

  今年“五一”,宋芳蓉第三次到广州探望廖冰兄,“一开始爷爷没把我认出来,但很快他就认出了是我,在纸上把我整个名字写出来,还竖起拇指头,嘴里不断说‘崇拜、崇拜’。廖阿姨问爷爷愿不愿意和我到外面酒楼吃饭,爷爷马上就答应了,开心得像个小孩子。”

  宋芳蓉最后特地叮嘱记者,希望通过《广州日报》这个牵线人,表达她对廖爷爷永远的感恩。

  来信建议加快

  捐献器官立法

  1999年1月4日,本报A3版刊出《博士为病人偷眼珠上法庭》一文,引起了廖冰兄等5位省、市美术家的热切关注。1月19日,本报就收到他们和另3位读者的联名信,建议加快有关捐献器官立法。

  美术家们首先肯定那医生是做错了,但美术家们更深深同情医生,认为他同时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让两位病人重见光明,医生并没有从中牟私利。美术家们表示,他们愿意募捐资助医生的赔偿费用。

  (王俊、刘志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