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扇影衣香人欲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6:37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胶州大秧歌于公元十八世纪(距今300多年)前发源于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村,与胶东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起源于马店镇东小屯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

  目前,胶州大秧歌已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21日,笔者来到马

店镇东小屯村,有幸对胶州大秧歌发源地寻根探源。

  最小的8岁,最大的88岁

  走进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村村委大院,映入眼帘的是村民劲扭秧歌的欢快场面。他们一个个舒展身姿,“三弯九动十八态”令人看得都醉了。“一有空闲,村民们就扎起装束、拿上器具、自发地扭起秧歌,真有一天不扭心里就痒痒的感觉。呵呵,大家都上瘾了哩!”在东小屯村村委办公室,笔者见到了胶州大秧歌东小屯村村民第6代传人杨茂坤,他对秧歌情有独钟,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目前,东小屯村除了成人和幼儿两支正式演出秧歌队,便是“全民皆兵”了。队员中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已有88岁。

  为了弘扬秧歌文化,近年来,马店镇政府实行镇财政拨一点、村筹备一点的方式,累计投资10万多元,先后为村民购买了唢呐、锣鼓、扇子和演出服装。有了镇、村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村民的兴致和干劲更高了。秧歌队渐渐扭出了名气,十里八疃、市区和临县市的单位和个人,逢年过节、结婚庆典、开业典礼都邀请他们前去助兴。东小屯村两支秧歌队真是占尽了风头,赚足了掌声。

  今年56岁的李在慧,是该村成年秧歌队的专业演员,她扮演的角色是扇女。她告诉记者:“俺从6岁就跟爷爷奶奶扭秧歌,一扭就是50年。俺对秧歌总有一种难分难舍的感情,想不扭都不成。现在,扭秧歌成了俺独一无二的工作了。咯咯……”

  蜚声海内外

  据悉,胶州秧歌共有棒槌、鼓子、扇女、翠花等角色,演出时各有一对,共10人。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创新,胶州秧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51年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改革开放后,胶州市组织大批文艺工作者对胶州大秧歌进行了反复整理、挖掘,系统编写了秧歌的音乐、造型、服饰、道具、动作说明等详细材料,并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一年一度的秧歌会,先后吸引了中央和全国29个省、自治区、市和解放军的150多个文艺团体,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外国艺术家、学者来胶州访问学习和研究挖掘。1990年,胶州秧歌全国性研讨会在胶州举行。1991年,胶州大秧歌参加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1998年胶州大秧歌赴韩国大邱市参加“达句伐”祝祀活动。

  如今在胶州,仅秧歌队就有一百多支,街头巷尾,农村社区,随时随处可以见到头戴彩巾、身披行头、手舞红绸扭秧歌的情形。每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胶城内外唢呐欢奏,锣鼓喧天,秧歌队伍遍串大街小巷,常使观众迷恋得“忘了饥渴忘了家”。 在马店镇东小屯村,无论是年近古稀的老者,还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人人都能即兴扭上一段。

  “听见锣鼓点儿,撂下筷子撂下碗儿,听着秧歌唱,手中活落放一放, 看着秧歌扭,豁上老命瞅一瞅。”胶州民间流传的这首民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胶州秧歌的魅力。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陈玉栋 解泉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