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忆中的会师和十万坪大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8:04 红网-湖南日报

  

记忆中的会师和十万坪大捷

  永顺万坪镇,当年十万坪大战的战场。

  

记忆中的会师和十万坪大捷

  陈明轩老人述说当年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师情景。

  

记忆中的会师和十万坪大捷

  红军弃城前烧掉的永顺县城小西门木桥,今日已变成宽敞漂亮的水泥桥。

  

记忆中的会师和十万坪大捷

  十万坪大战时贺龙指挥部旧址。

  ■文字:本报记者 奉清清 苏莉 通讯员 朱柏林 ■摄影:本报记者 张京明

  1934年10月15日,红三军军长贺龙手扶烟斗,远眺叠嶂层峦,对政委关向应说:“我看他们是该到罗!”

  贺龙说的“他们”,就是任弼时、肖克和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这一天,贺龙和关向应从一张缴获的敌区报纸上获悉,红六军团于8月由江西遂川离开中央苏区,向南方挺进。他们推测,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月,如果红六军团是来和他们汇合的,应该就要到湘鄂川黔边地区了。

  不出贺龙所料,当天,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带领两个团,就与红三军接上了头。此后,红六军团和红三军胜利会师,联手作战,进入湘西后,首先就取得了十万坪大战的胜利。

  前奏:握紧“拳头”

  过去70多年的历史,依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1934年初,“只想跟随红军吃顿饱饭”的陈明轩参加了红军。由于年纪小,15岁的他被安排给贺龙当勤务兵,因而他见证了红六军团与红三军胜利会师那段历史。“在历经千难万险,部队伤亡很大的情况下,两军会合,士气大振。”陈明轩老人还清楚地记得会师大会的情况。

  会师的场面非常热烈。时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四十九团副连长、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张铚秀将军,多年后的记忆仍然十分鲜活:“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舍不得分开。红三军的同志看到我们都光着脚,就从自己的身上把草鞋解下给我们穿上。他们在困难的情况下,买了猪肉、包谷和盐巴来慰劳我们,兄弟般的情意使我们十分感动!”

  张铚秀回忆说:会场上用桌子搭起了主席台,两侧各竖一根竹竿,挂上了“二、六军团会师大会”的大会标。会标是用一块旧红布做的,场面简朴而气氛热烈。“突然掌声雷动,我们的目光向台上望去,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首长都走上了主席台。”

  会师大会上,贺龙和任弼时都表达了对两军会师的喜悦和对会师后两军并肩作战的期望。贺龙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二、六军团过去是分散的两个拳头,现在变成一个拳头,力量就大了。任弼时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并表示两军会师后要在贺龙的统一指挥下,“团结得像一个人。”

  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时有9000余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征战损失了三分之二,木黄会师时只剩下3000多人了,红三军这时也只有4000多人。这两支原本孤军作战的队伍,长期以来被敌人四处追赶拦截,这次终于汇聚到一起,大家盼望着拧成一股绳,狠狠打击敌人。

  10月25日,红二、六军团给中革军委发出电报:“以目前敌情及二、六军团力量,两个军团应该集中行动。”

  然而,这时远隔千山万水、又处在长征途中的中革军委,由于对有关情况缺乏了解,对红二、六军团领导人的建议没有同意,认为“二、六军团合成一个单位及一起行动是绝对错误的”,要求“二、六军团应仍单独的依中央及军委指示的活动地域发展”。

  是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执行中革军委的电令精神,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任弼时、贺龙以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与两军团其他领导人经过慎重研究后,回电中革军委,阐述了两军团集中行动的理由。

  可以说,正是坚持了“两军集中行动”这一正确决策,红军才得以很快取得十万坪大捷。

  高潮:关门打“狗”

  秋高气爽,记者一行从永顺县城出发,在山路上跋涉了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一个叫做万坪的小镇。

  当年,这里叫做十万坪。这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放眼望去,谷底平坦开阔,不利于防守,的确是一个打伏击战的理想之所。站在谷底,尚未收割的稻谷将一片金黄延伸至远处,听风从两侧山头掠过,似乎有千军万马埋伏其中。

  1934年,红二、六军团到达这里的时候,已是深秋。

  从南腰界出发后,红二、六军团7000多将士一路急行军,于1934年11月7日,趁敌人兵力空虚,一举占领湘西重镇永顺。

  永顺失守,令敌人大惊。“湘西王”陈渠珍立即在凤凰成立所谓的“剿匪指挥部”。随即,命令以龚仁杰、周燮卿为正、副指挥官的四路纵队共1万余人,杀气腾腾地向永顺扑来。

  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分析敌情,认为敌众我寡,不宜硬拼,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办法,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了诱敌,红军先放弃永顺县城,向北撤退。

  “弃城之前,红军放火烧掉了永顺县城小西门的木桥,使敌军以为红军胆怯,害怕追兵。”陈明轩回忆,因为烧桥势必给群众过河带来不便,贺龙特地找来城内一些有名望的士绅,向他们解释红军是为了作战,不得已要烧毁木桥,希望老百姓谅解。接着,掏出几百银元,请他们在战后把桥再修起来。

  烧桥之举果然奏效。敌人以为红军畏怯,紧追不舍。贺龙命令小部分队伍牵住敌人鼻子,且战且退,红军主力则撤退到县城以北约四五十公里之外的十万坪,在周边山上设伏,布下“口袋阵”,准备“关起门来打狗”。

  72年后,在万坪镇毛坝乡毛坝村,我们寻访到了“贺龙元帅十万坪大战指挥所”旧址。这是一栋有着一个小天井的湘西民居。72年的风吹雨打,房顶的青瓦、屋角的飞檐犹在。十万坪大战后得了一场大病,无法继续跟随队伍长征,几经周折后又回到家乡的陈明轩,和老伴彭金香守护着这所房子,已经度过了18个年头。站在当年贺龙指挥战争的屋檐下,陈老的记忆里,又响起了隆隆的枪炮声:

  “枪就架在院子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电话线一直从山那边架过来,贺龙用电话指挥战斗。下午就开战了,准备了很久,打起来却很快。天黑了,陆陆续续有人从战场上撤下来,饿极了,抓起东西就吃。”

  16日将近黄昏,龚仁杰、周燮卿两个旅全部进入伏击圈。当敌人正准备宿营时,红军指战员如同猛虎下山,从三面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顿时,十万坪成了一片火海,枪声、号角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震荡在暮蔼的山谷中。敌军措手不及,一时被打昏了头,挨了枪,还不知道子弹是从哪里飞来的,全军陷入溃乱。红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仅一个多钟头,就将龚仁杰、周燮卿两个旅打垮。残敌向龙家寨方向逃窜,红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永顺县城,敌军残部不敢恋战,狼狈弃城而逃。11月18日,红二、六军团重新占领永顺县城。

  据陈明轩回忆,当晚红军还在县城唱了戏,庆祝胜利的锣鼓敲得好响。

  十万坪大捷后,红军乘胜向北,一路攻下桑植、大庸,摧毁陈渠珍十个团的兵力,控制了湘西北的局势,为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和声:鱼水情深

  “龙家寨,十万坪,百姓个个像红军,处处放有绊马绳,白匪跑也跑不成。”

  红军的胜利,离不开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

  在龙家寨大寨村(现为白岩村大寨组),流传着一个17户老百姓掩护33个红军伤员的故事。

  “仗打完了,33个红军伤病员留在了我们村子里,分到17户人家养着。我家里就养了两个。”记者见到向子檐老人的时候,他正在劈柴生火做饭。回忆往事,86岁的老人思维依然无比清晰:“一下子藏了这么多红军在村子里,大伙儿也有点害怕,但老百姓都是拥护红军的,不会有人出卖红军。国民党来搜查,就把他们往山上送。山上有一个很隐蔽的洞,伤员大部分藏在那里面。”

  当时13岁的向子檐,在父母的嘱咐下,每天早晚两趟上山给伤员送吃的。“那时候家里穷,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但还是要想方设法给伤员弄点有营养的东西。”“那些红军伤员年纪都不是很大。过了年,伤渐渐好了,就去找部队,陆陆续续地走了。走之前还留了银元在我家里。”

  同一个村子的尹端成,也听奶奶王四香讲起过这个故事:“两个红军在我家里养伤,奶奶在后山搭了个棚子,国民党来了,就把他们藏在里面。”

  记者来到白岩村,正是正午,村庄静谧安宁。在村边的小山坡上,记者找到了当年掩护了许多红军伤员的“红军洞”。洞高2米左右,地势平坦,足有百来平方米面积,容纳二三十个人完全不成问题。村主任向杰告诉我们,当年洞口被密密的参天大树所掩盖,如果不是本地人,很难发现。因此,红军伤员才得以安然躲过国民党的抓捕。

  十万坪大捷,不但使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北打开了局面,并且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威信。战后,许多群众踊跃参加红军。

  有一个场景,向子檐老人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打完胜仗后,红军抓了很多俘虏。一天早晨,在龙家寨的河滩上开大会,好多人跑去看热闹。挤在人群里的向子檐认得一个长胡子的人叫贺龙,只听他对那些俘虏说,愿意参加红军的就跟我们走,不愿意的,红军给盘缠让你们回家。“当时有一部分俘虏参加了红军。我的姑父李亚明也和村子里许多人一起,跟着红军走了。”

  有一首湘西民谣,记载了当时老百姓踊跃参加红军的情形:

  团团转转亲和族,参加红军我带头。你有儿子随后去,要为家人把血流。送郎当红军,一心往前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