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块巨无霸主干道受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8:50 南方新闻网

  地块巨无霸主干道受挤

  专家建议以街区模式取代大院模式,打破大型居住区增加路网密度

  2006广州城市交通论坛

  本报讯(记者王卫国)城市土地利用尺度过大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中一个急待正视的问题,土地利用尺度过大,将直接给现代城市的交通带来麻烦。昨日,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城市空间研究专题报告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马强博士提出一个思路,建议打破大型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增加路网密度来缓解交通压力。

  巨无霸地块造成“城市孤岛”

  在昨天的报告会上,马强博士展示了几张截然不同的中外城市卫星影像图。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和美国纽约的城市道路呈纵横交织的密网状,道路间的地块面积都非常小。而中国某大型城市却是由几条有限的交通主干道包围着一片片“巨无霸”地块。

  据了解,我国城市的基本用地尺度可以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的4-16倍,城市空间布局中明显存在“微观尺度过大”的问题。土地整体出让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屡见不鲜,出让15-50公顷的巨无霸地块,一度曾作为鼓励建设整体大型居住区的主要方式。

  长此以往,城市就形成了一个个被交通主动脉(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城市孤岛”,人们的交通出行越来越不方便。由于巨无霸地块内部道路不能为其他街区交通所使用,所有的道路交通都会选择城市主干道,区区几条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

  打破“大院”发展街区

  马强博士认为,土地利用尺度多大,是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解决“路-地”关系的基本思路就是,拆分大尺度的“大院”结构,发展小规模的街区(block)。

  像纽约的曼哈顿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城市基本是由尺度在100m×100m的街区构成,而这样的规划可以使道路网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拥有道路16-18公里,从而有效地支撑了数百万辆汽车的出行需要。

  中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大而全”思想的影响,城市的土地规划与利用,往往集工作、居住、后勤保障配套于一体,马强博士将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称为“大院模式”。

  将路网加密、打破大院后,使得集中于干道系统的交通分解为多路径交通流,可以减低干道系统的交通压力。此外,“大院”内部引入道路后能够有效增强其内部的土地利用,有利于改善干道两侧不适宜的商业布局向“大院”内部低等级的道路两侧转移。

  小区应承担公共道路建设

  在报告会的互动阶段,有与会者指出,广州的大型土地利用开发现象也极为严重,开发商对大规模的住宅用地情有独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开发建成后的大型居住小区,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造成小区内部的道路无法发挥更大作用,而城市交通又存在道路供给不足。

  马强博士认为,封闭式管理在满足小区内业主的利益同时,实际上是在损害小区外的公众利益。他建议,规划部门在制定土地开发规范时,要将大型居住区的公共交通配套作为硬性指标,开发商建的大型小区应该承担公共道路建设。

  采写:本报记者方夷敏王海军王卫国实习生康殷通讯员董福强冯卫南

  图:

  大院模式示意图

  内聚型用地模式

  围合尺度过大

  边界封闭

  对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大

  可选择交通路径少

  街区模式示意图

  外向型用地模式(公共性较好)

  内向围合空间

  边界开放

  临街界面扩大一倍

  可选择交通路径增加

  制图/尹洁琳

  图表略,详见本报。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