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南京建成“和平之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2:30 现代快报

  【关于和平构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朱成山研究员,代表南京社会科学院国际和平研究所课题组所做的《南京和平城市在建及其战略构想》报告中指出,南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惨案发生地之一,在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进程中,有条件和理由以和平文化的理念来指导和平城市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凸显南京“博爱之都”

、“和平之都”的城市形象。

  日本原紫金草合唱团团长、歌曲《紫金草》词作者大门高子指出,对于一个祈祷和平的有良知的人来说,南京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和平的开始,从访问中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关于东亚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研究员指出,亚洲和平的前提首先是解决建立面向未来的历史认识。当前,日本一些政治家不时发出一些否认或美化当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不尊重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这种举动非常危险。战争已经结束60年,战争体验对后代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这种空洞化与抽象化的认识,容易被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特别是引向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方向。因此,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层面进行历史事实共有的努力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民间层面进一步增信释疑,促进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在这方面,各国政府、媒体和学术界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于南京大屠杀】

  来自菲律宾的亚太和平协会秘书长西斯特·索佩皮兰以女性视角,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指出正义的前提是对受害者进行补偿。日本园光寺僧人、真宗大谷派名古屋教区教化中心特聘研究员大东仁,回顾了侵华战争中日本宗教界在南京的宗教活动,对侵略战争中日本佛教的扭曲进行了抨击。

  【关于战争与和平】

  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盛红生,对和平与正义进行了学理的分析与回顾,指出只有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和平才是持久的和平。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熊伟民,对治愈战争创伤后遗症以及重建战后社会信任与和谐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澄清事实真相、依法惩治作恶者和对受害者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是和解的关键。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多次到中国采访过南京大屠杀等日本战争罪行,对战争与和平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除军事侵略以外,还有非军事侵略,人类追求和平道路还很漫长。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副馆长桂良太郎,论述了国际福利与和平教育的重要性,对未来的课题与前景进行了预测。 快报记者 毛丽萍

  昨天上午,在和平钟的钟声中,首届南京国际和平论坛拉开了帷幕。120多名中外与会代表,胸佩象征和平精神的紫荆花,出席了此次论坛。

  南京国际和平论坛昨天拉开帷幕,中外专家纵论和平建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