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告慰前贤 昭示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蔚为壮观的传统文化,历时20载、煌煌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近日在南京出齐面世。《丛书》主编为匡亚明教授,由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丛书》蕴含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待和关怀。1996年夏,江泽民为《丛书》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年11月,胡锦涛在考

察江苏期间前往看望匡亚明,勉励把《丛书》编成精品,早日竣工。陆定一、谷牧、丁关根、李铁映、吴阶平、钱伟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不同方式先后对《丛书》表示关心和支持。中宣部和原国家教委曾于1989年联合发文,要求各个大学和研究所对《丛书》的编撰给予支持。1991年,江苏省委还专门成立了江苏省《评传丛书》撰著出版工作领导小组。

  承继一份珍贵的遗产

  1981年,75岁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卸任后,决定晚年集中精力,组织撰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942年,匡亚明从山东解放区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学习了毛泽东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演讲,毛泽东关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的思想给他极大的启示。匡亚明先生认为,这是毛泽东交给中国共产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任务。

  匡亚明确定了入选传主的原则:传主不仅是那些“立言”的历史人物,也包括“立德”、“立功”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是《丛书》的特点,也是创新亮点。匡亚明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历史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丛书》以时代计,先秦从孔子到韩非子,共12部、传15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间,共39部、传65人;唐代22部、传30人;宋代26部、传32人;元代11部、传18人;明清以来为90部、传110人。除汉族翘楚外,还入选了拓跋宏、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忽必烈、王岱舆、刘智、马德新、宗喀巴、玄烨等少数民族的多位杰出人物。

  《丛书》邀请了丁光训、王元化、安子介、赵朴初、冯友兰、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苏步青、程千帆、杜维明等数十位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

  《丛书》的编撰得到了作者积极回应,匡亚明本人萦心注墨,孜孜以求,撰写了《孔子评传》,成为丛书的开卷之作。

  《丛书》坚持三原则: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求做到熔“三义”于一炉,即“本义”、“他义”、“我义”。“本义”,传主的本来面貌,包括对文献的理解、厘定和时代背景的描述等;“他义”,后人对传主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是非观;“我义”,作者要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体现时代精神,在澄清“本义”、“他义”的基础上,提出突破性的真知灼见。

  神笔漫衍千年史 寸心细描百家魂

  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由于作者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要拜访作者,了解进度,加强沟通,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交心交谈交流学术,隔山隔水不隔心”,这是一种学术切磋,是同道之间的智慧交流,是朋友之间的情谊。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写“评传”是作者和传主、今人和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纸上留声终不空,百代千秋有共鸣”;“著述不存名山心,祈望来者有知音”;“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德不孤必有邻,思不断必出新”、“神笔漫衍千年史,寸心细描百家魂”;“不求不朽,但也决不速朽,让三五十年之后也有人赞叹我们的工作”!作者们心意相通,情投意合。

  马洪林教授在撰写《康有为评传》之前已经写过《康有为大传》,仍另出蹊径,数易其稿。李锦全教授在《陶潜评传》写到3/4时突发脑中风,经抢救脱险,稍有康复,又投入写作。历史学家吴量恺完稿后让自己的研究生看,“向我开炮”。有的学者为写好评传,自费考察传主故里,寻访传主后裔。一位撰伊斯兰教传主的作者去清真寺考察礼拜,并参加一些宗教活动,实地体验。

  四十出头的研究员庄春波的修改稿寄出不久,就因脑出血而倒下,不幸辞世。人们只是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壮烈,其实,在静谧的学术斗室里,也有“清灯枯卷的煎熬和撕心裂肺的搏击”!

  丛书封面的设计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守义,丛书每一册封面上,都有一只传主所处时代的灯盏,象征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光辉薪火相传。为此,张守义收集了上百盏古灯,成为古灯收藏家,在收藏界传为佳话。

  形成一个好学派 造就一个好学风

  “这是中华民族2500多年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图景”。《丛书》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德高望重的张岱年教授生前曾高度赞扬编撰《丛书》对于弘扬、总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意义,并肯定已出版的一些《评传》在史才、史学、史实三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水平。著名学者张岂之认为:历史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功在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学者20余年来潜心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这是罕见的。

  台湾佛光大学创校校长龚鹏程撰文: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校长爱伦坡主持编撰了一套50卷的《哈佛经典丛刊》,时间跨度自柏拉图到20世纪初。这桩美国历史上的佳话,在我国足可媲美者,厥惟南京大学已故校长匡亚明先生主编的200部鸿篇巨制了。

  “不依古法但横行便有风雷绕膝生”。《丛书》不断获得国内各级各类图书评奖。《孔子评传》等60余种图书荣获“中国图书奖”和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省市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在先期出版的150部中,约半数以上得以重印。

  早在谋划之初,“中心”就定下另一目标:出书又出人。通过编撰丛书,在我国当代文化学术界“形成一个好学派,造就一个好学风”。这个学风就是求实、求新、博通、圆融的统一。

  “中心”始终坚持把编书同研究紧密结合,逐步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思想史的“点”式研究转向“点、线、面”相结合,历年来先后举办过5次大型学术会议和3次中小型学术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科研特色。每年“中心”都有3个以上国家社科课题,如华夏民族凝聚力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演变研究等都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煌煌巨制已经问世,如何使其中精华成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从2000年起,“中心”启动了传统思想文化普及本的工作,出版了面向大众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丛书》,共8本,出版后一售而空,获得社会好评,接着又设计了16本普及性《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与此相配合,“中心”还在本科生中定期开设普及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现正在开设“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系列讲座,受到莘莘学子欢迎。

本报记者 龚永泉 申 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