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视区域协调 警惕陷入“拉美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6: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重视区域协调警惕陷入“拉美陷阱”
本文是为该书所作的序。陈锡文

  观点摘要

  ■“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阶段”。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在这个阶段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断累积交织、相

互冲突,处理得好,就会克服瓶颈,步入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相反,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陷入到“拉美陷阱”中去。

  ■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87元、2727元和2091元,东部是中部的1.46倍、西部的1.91倍。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35.6%、13.8%和-9.7%,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10年,比中部地区落后5年左右。

  ■农村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只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步解决。

  ■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

  在发展中如何实现区域协调,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实践工作者很想解答却始终未能圆满解答的难题之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同样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和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五番多,农产品供求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向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发展却伴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尖锐等。产生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把发展的目标只是放在追求数量的扩张上,忽视了增长的质量,单纯地把增长等同于发展;在增长方式上更多的是采取粗放型的方式,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把发展只看作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果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严重滞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不协调。

  针对这些种种矛盾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总结国内国际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新的方针,并作了新的部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又在接着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之所以要讲“两个趋向”,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阶段”。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在这个阶段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断累积交织、相互冲突,处理得好,就会克服瓶颈,步入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相反,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陷入到“拉美陷阱”中去,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数量庞大的穷人队伍,有增长而没有发展,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变“先富后富”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时期,要求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总体战略基础上,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不断优化整合区域定位,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而言,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差距显得尤为突出。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87元、2727元和2091元,东部是中部的1.46倍、西部的1.91倍。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35.6%、13.8%和-9.7%,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10年,比中部地区落后5年左右。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加快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否则的话,现代化就只是部分现代化和不发达、不平衡的现代化,小康就是部分小康和不发达、不平衡的小康。

  促进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的是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才有意义。没有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就很难实现。我们既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甚至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和自然发展,也不能因为要强调提高发展质量和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从根本上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发展经济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把物质财富增长放在最核心、最基本的位置。农村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只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发展要立足和发挥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加快区域发展,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资源丰富也好,资本充裕也好,总之是要认真分析,对当前的状况和可能的变化都要认真分析,充分加以利用,发展主导产业,建立起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当然,比较优势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有的资源会因为技术进步或者交通等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得到加强,另外一些资源却会由此得到削弱,有的产品因为消费观念的改变而受到欢迎,而另外一些产品却会由此而受到排斥。因此,必须牢牢记住一点,即不能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来看待当地的资源和经济优势,而必须用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当地的资源和经济优势,不断创造优势,充分利用好即有的优势,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长远的、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第三,协调发展,不是要同等发展、同步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既定政策。古人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区域发展也是如此。不同的区域,各方面的条件不可能一样。任何追求相同的努力,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所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就是快的要更快,慢的要努力赶上来,而不是要让发展快的区域把步子慢下来,等发展慢的跟上来。也不是大家必须用同样的速度前进,你进一步,我也就只能进一步,不能进两步。必须逐步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

  这本《区域产业政策与中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专著,对不同区域加快发展的政策选择作了初步分析,尤其是对立足优势加快发展和立足贸易促进协调的思路和办法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为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尝试。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很有创意,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如,全书贯穿了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发展、不强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基本思想,这是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如,书中把区域划分成传统农区、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进行分析对比,从现实出发提出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重点,跳出了理论分析的传统框架,这是逻辑学理论的灵活运用;再如,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提出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城镇之外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些观点发展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一种新的理解。

  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政策需要重点考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希望更多有志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同志进入到这个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争取为尽快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