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被腐败极度压抑之后的狂喜折射了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8:59 正义网

  据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9月20日,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被抓的消息传开后,郴州举城狂欢,市区鞭炮声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的天空已被烟花的火光映红。一些县城里欢庆的人流、车流塞满街道,许多人“要放通宵烟花庆贺”。庆贺人流还打出横幅,有一条横幅上写着:“感谢党中央为郴州人民除害!”有官员更是喜极而泣。(《武汉晨报》9月22日)

  从这个深度报道中,这场大范围的彬州反腐行动,其打击范围之广、下马高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彬州市民像过年一般“重获解放”,举城狂欢庆祝贪官倒台。但在痛打“落水狗”之后,却有一点人们会“健忘”掉。这场反腐风暴之前的郴州,却是死一般的静寂。只有聊聊几人举报贪官,特别是黄元勋这位农民,“像是上足了发条一样去举报各种贪官”。这一动一静中,不是很耐人寻味吗?“动”因为光明终究战胜了黑暗,人民看到了央除贪安民的决心和信心,也说明了人民对贪官痛恨之深,更是向官员们敲响了警钟;而“静”则暴露出干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或许有人会说,面对飞扬跋扈的郴州“一把手”,绝大多数干部集体失语,是人们提高了对贪污腐化的容忍度。更有人认为,是大多数干部“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培育了贪官大肆腐败的“黑色土壤”。但实质上,这些说法显然没有点到贪官的“死穴”。我们可以说“沉默的大多数”是为了“明哲保身”,是对官场“潜规则”无可奈何的默认。但在绝对权威面前,又有几人敢置自身前程于不顾,“舍得一身剐”去“以卵击石”?可以说,当人们“麻木”于当地官场生态之时,正是对权力监管机制失望的开始。虽然说绝大多数人的沉默,确实是对贪官的“姑息养奸”,换来的是“只手遮天”下的苛政而苦政,官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郴州被腐败极度压抑之后的狂喜,也正是“人民的悲哀”。但更值得人们重视的是,集体失语的背后更深刻的政治、社会背景。

  在7年的彬州任官生涯里,李大伦从湖南省政府农村办主任到市委书记,从嘉禾拆迁事件到“兴隆步行街项目”,从“前3年是人”到“后4年是鬼”,“臭名远扬”。樊甲生一路劣迹斑斑,却反而得到重用,称霸一方。还有一些官员因为潜规则影响,失去了谋求政治前途的意志,开始回望权力寻租的出口……这一连串让人难以理喻的事,都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彬州市里,难道不值得我们质疑吗?李大伦、曾锦春等人“由人变鬼”的蜕化变质,有力地证明了权力监管机制在郴州一度缺失。

  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国内有专家更指出:“腐败就其实质是钻现行制度的空子,趁提供公共的‘政府品’之机,进行权力寻租。”显然,我们不能将打破这种静寂的“集体失语”,寄托于某些人的突然觉醒。而只有从权力监督制度上寻求治本之策,完善奖励举报制度,积极发动民众参与反腐败,真正让贪官们“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我们才有望走出这种可怕的容忍和沉默。

作者: 叶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