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孔子塑像标准了,孔子精神哪去了?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9:01 正义网 |
23日,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记者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成都商报》9月24日) 孔子终于有了“标准像”了,这是一件好事。正如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所言, 孔子形象不一,对中国人来说也许不是个问题,但对外国人来说就是个大问题。孔子千像千面,外国人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孔子。随着对外友好交往的增多,制作一个统一的孔子像势在必行、大有必要。从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如此孔子标准像,经过了周密考证和广泛征集意见,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显然,公共的热情来自于对先哲的尊崇。但近几年,这种尊崇似乎过多地表现在对于孔子外在形象的关注上,鲜有人冷静思考这样的现状——孔子精神逐渐在现实中的“失落”和远去。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而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子弟,也有贫民百姓。但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弟子;所得到的“教诲”只有类别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但如今呢?高昂的收费使优良的教育资源成为富人子女的“独占资源”,家庭背景、财富多寡在一些地方成为学校的“招生标准”——教育资源享有的差别日益加大。同时,“优劣班”、“高考移民”等教育现象的产生,也表明现实教育已背离了孔子的“有教无类”主旨。 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传教,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可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有谁去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并加以因材施教呢?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一味进行强制灌输性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天性。 “以学为乐”是孔子的又一教育理念。孔子将治学视为人生乐事,看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然而,反观现实,有多少学生把上学当成一种乐趣?十年寒窗苦,只为高考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小学、中学、大学、考研、读博……学习是一个苦苦挣扎和等待的过程,“以学为乐”是一种奢望。 孔子塑像“标准”了,可孔子精神哪去了?在重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郑重地推出了孔子。可是,推广孔子思想和文化,仅仅是以“孔子”的名义开几场研讨会、推出一副孔子标准像吗?我们更应该追求和重新唤醒孔子的精神,让其在现实中得以延伸传承。否则,孔子精神“失落”了,即便是我们拥有“标准”的孔子像,也只是给后人留下几幅空洞的画像而已。 作者: 陈一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