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精神催奋进 众志成城绘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0:02 红网

  长征七十周年,在这个神圣伟大的节日里,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那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的艰辛和苦难,非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长征的人所能体验的。然而,抱着一种肃敬,一种钦佩,我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英勇的人民,能够沿着长征的脚印,勇敢无畏的向前进,夺取新征途上的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最终建立一个高度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繁荣。长征作为历史的
一部分,咆哮着其自强不息、浴血奋战的坚实内涵。这种内涵,我们不妨从曾经的小学课文里,挑出几组镜头,见微知著,感受一下:

  镜头1——《丰碑》:军需处长竟然会因为无棉衣所穿被冻死,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文章最后说: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镜头2——《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了的七根火柴和党证让我们感动,最后一段里说道: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何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镜头3——《金色的鱼钩》: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茫茫大草地后,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一位四十多岁的老班长带了掉队的三个病号艰难的走着。后来,青稞吃完了,老班长就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连一口鱼汤也没喝,只是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牺牲前,面对病号送上的鱼汤,这位老班长的话让人掉泪,“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镜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相信,红军所走过的泸定桥、大渡河、草地、雪山,都会知道这支英雄部队的故事,都会将昨日的一切记得清清楚楚。在当今建设

和谐社会,描绘“十一五”宏伟规划的大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温长征镜头,重拾长征精神,然后,众志成城,奋勇无畏的开辟新的长征蓝图!

  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不但要面对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截堵,还要时时提防飞机、大炮的袭击,更要面临大自然可怕的挑战。在天寒地冻中忍饥挨饿,沼泽、雪山、疲倦、伤痛等等,到底是克服了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壮举?这种超乎常人的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本身就是非常生动的活教材,本身就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在任何事业的成功中,缺少了这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我们还能奢望成功吗?

  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精神。这种精神,放到今天来说,也未尝不可,就像我们的国歌所唱出的紧迫感一样,没有忧国忧民之感,没有居安思危之感,何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可喜的是,现在外媒也称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强力作为期”,世界也在“祝中国成功”!在这样的可喜形势下,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承长征精神,排除万难,夺取更大的成就,促使中国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更高层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何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能够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胜利到达目的地,最终取得

抗日战争及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我认为,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可忽视。正是由于有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能够看到前途,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才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才有了中国人民的站起来!在今天,我们摸索在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更应该秉承长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我们事业的成功,坚信我们前途的光明,坚信“明天会更好”吗?相信,只要不断前进,不断总结,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我们必能到达我们所需到达的目的,我们必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梦想!

  长征,这是一部永留史册的光辉篇章!长征精神,这是一笔永远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财富!我们愿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之下,保持和发扬长征精神,前赴后继,开始新的征程,战胜更大的困难,众志成城绘画社会主义的新蓝图!

稿源:红网 作者:陈谊军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