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儿同远征 母亲入佛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15:11 南方新闻网

  两儿同远征母亲入佛门

  老红军李少卿当年和哥哥一起去长征,母亲每天在庙里为儿子祈福

  【66】

  他们在长征大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可能无法被提及,但他们出生入死的个体经历应该永远被铭记。

  ■主角:李少卿

  李少卿,1917年生,贵州绥阳县人。1935年,18岁时和哥哥一起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参加了抗日战争,曾在120师警卫团一排当排长。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榆林、解放宁夏的战争。在解放太原一战中被炸聋。1970年后回到遵义工作,现在遵义军分区干休所安度晚年。

  2006年7月25日下午,贵州遵义,骄阳似火。

  记者是从麻将馆里找到老红军李少卿的。见有人找,他打出一张“伍万”,眼睛在花镜后面眯了一下记者,拿起桌上的“鲜橙多”,双手一推:“不玩了,走。”

  几个中年妇女叽叽喳喳,“老红军你不能走,欠的钱还没给呢。”随后就是一串银铃似的笑声。还没到楼下,上面的女人又喊:“老红军,明天还来不来?”

  李少卿今年89岁,身高1.75米,背微驼。“来咋也不打个招呼?”说着斜睨记者一眼。

  缺吃少穿兄弟齐当红军

  分到了粮食,哥俩儿就坐在地上听红军宣传。听完后没有二话,哥哥带着他当场就“投”了红军。

  李少卿原姓周,在他一岁时父患病无钱医治去世,他兄妹五人随母改嫁到绥阳县李家,不久继父也撒手人寰。母亲带着孩子们做点小生意换口饭吃。不久后,大哥和二姐相继病逝,大姐染病侥幸活下来,又看破红尘削发为尼,李少卿和哥哥李炳卿每日随母亲上山采药为生。

  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遵义。当时李少卿18岁,基本还是个孩子,哥哥年长几岁,但常年吃不饱饭,长得又瘦又小。

  李少卿还记得,红军来到遵义之前,老百姓不知道红军是怎么回事,有些人还散发谣言,说共产党要“共产共妻”,把红军描绘成红眉毛绿眼睛的妖怪。李少卿听了心里就想:即使是妖怪,把你们这些“刮民党”(国民党)赶走也是好事。

  红军果然来了,李少卿看见一些身穿灰军装、脚穿破草鞋、肩挎竹斗笠的兵。“他们身上也有枪,但不耀武扬威,不抢东西,还叫我们‘老乡’,都客客气气的。”

  红军把地主打倒开仓放粮,哥哥就带着他去分粮食,穷人都兴高采烈的。分到了粮食,哥俩儿就坐在地上听红军宣传: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最终要让所有的穷苦人都翻身做主人……

  挨过饥寒的人最知道什么是饱暖,摸过夜路的人才懂得光明的珍贵。没有二话,哥哥带着他当场就“投”了红军。

  两兄弟被分到了两个部队,当时他没有枪,也不会打仗,就跟着红军走,“那时候走多少路都不觉得累。”李少卿用毛巾擦了把脸,把空调的温度调低。

  送走了两个儿子,李少卿的母亲也去了双龙桥游家庙,和出家的女儿一起生活,每日青灯古佛,母女二人就为李少卿兄弟祈福。

  很多战士甘肃暴食胀死

  饿了很久的战士玩命地吃,一些人就涨死了,“从那以后,上级严令大家不许出去买饼子吃。”

  “长征就是跑路,”李少卿说,“从江西到陕北,毛主席说,跑了两万五千里。”红军武器弹药短缺,主要从敌人手中夺,每打一次仗,都要倒下很多同志,经常是白天休息,晚上赶路,而且不敢走大路。

  李少卿记得,长征中最艰苦的就是过雪山。“哎哎大雪山,莫说山高路难行,鸟都难飞过去。”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但还不能坐下来,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过草地也很艰难,茫茫数百里无边无际。先遣队插上路标,后面的红军一个跟一个往前走。最难走的是水草地,无边的水草,草深水更深,一脚下去就向下陷,一旦陷进去,不能挣扎,也不能让其他同志拉,否则会越陷越深,唯一的办法就是横躺下,滚着走。“无情的草地,不知道夺取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过了雪山草地,到了藏族同胞居住的地方,“那地方产青稞,也叫稞麦,粒大,皮薄,青稞麦吃多了不消化”,李少卿说,“我们就把牲口的粪便用水淘洗后,把消化不掉的青稞磨成粉,给病号吃。”

  到了甘肃哈达铺以后,很多战士买了锅贴和饼子,放开肚皮玩命地吃,一些人就胀死了,“从那以后,上级严令大家不许出去买饼子吃。”

  “苦不苦,红军长征两万五!一言难尽啊!”李少卿点上烟,把烟盒狠狠地在手里揉了好久,“后来,整个绥阳参加红军的,就只有我一个活了下来。”

  宁夏剿匪割下土匪头

  把匪首李大瓜子打死后,他满腔义愤地割下匪首的头提去见首长,受到了首长的严厉处分。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抓起来,大家都非常高兴,巴不得把他杀了,可想不到党中央却主张把他放了。”李少卿和战士们都想不通,“这不是放虎归山吗?”

  1940年,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李少卿也参加了这场大规模的破袭战役,八路军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歼敌日伪军两万余人,拔除敌人据点2900多个,破坏敌人铁路、公路交通线近2000公里。

  回忆这段历史,李少卿感叹,军民团结是抗战胜利的法宝。当时李少卿在山西敌占区负伤,左小腿挨了一枪,老百姓把他藏在炕席下面的炕洞里,伪军追来没有发现他。李少卿从敌占区转移到游击区,伤不久就好了。

  在解放战争中,李少卿参加了几次大的战役,一次是解放太原,一次是解放榆林,一次是解放宁夏。解放太原一战,激烈而残酷,李少卿的一只耳朵就是在那一战中被炸聋的。

  “当时的太原城,简直是人吃人。”李少卿皱了皱眉头,从太原城跑出来的人,李少卿在他们的背包里检查出了人的手指和耳朵。

  在宁夏的一次剿匪战争中,李少卿把匪首李大瓜子打死后,又满腔义愤地割下匪首的头提去见部队首长,受到了首长的严厉处分。

  18年后与母亲姐姐团圆

  李少卿探亲假满离开绥阳,母亲和姐姐搬出了破庙,由当地政府负责她们的生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少卿越来越想念亲人,尤其是同时参军的哥哥以及母亲。长征胜利之后,李少卿思念亲人的念头更加强烈。几经周折,李少卿打听到了哥哥消息——李炳卿牺牲在云南。

  此后,李少卿随着队伍南征北战,一边打探母亲的消息,直到1951年,李少卿在东北四平某部听说有一些贵州来的新兵,马上就跑了出去——“你们是贵州哪里人?”

  “遵义的。”

  “有绥阳来的没有?”

  “有,我们就是。”

  “知道双龙桥的游家庙吗?”李少卿记得,说这话时,自己的声音都颤抖了。在这批新兵的口中,李少卿得知“庙上的陈老太太”还活着。后来又经过多方确认,1953年,李少卿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回到绥阳,来到游家庙……

  李少卿此时已是一名尉级军官,“这个威武的军官就是自己的儿子?”母亲怎么也不敢相信。

  两天后,李少卿探亲假满离开绥阳,母亲和姐姐也都搬出了破庙,由当地政府负责她们的生活。母亲把珍藏了多年的“保命钱”——12块光洋捐给国家,“有了新中国,我不再需要这些钱了。”

  与被俘招供妻子一刀两断

  “没有国,就没有家。”李少卿看来,不忠就是最大的不孝,李少卿与郝素英脱离了关系。

  按照当时部队的规定,营级干部才能结婚。当1945年李少卿和郝素英结婚时,他已经28岁了,这是他的第一个妻子。

  郝素英是山西汾阳人,高中毕业,在部队搞宣传。与李少卿结婚后,郝素英到延安女子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临汾贸易局工作。但就在那一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反动派突然包围了贸易局,郝素英被抓,严刑拷打之下,郝素英没有招供,后来敌人把她的父母也抓去……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郝素英选择了“孝”。

  “没有国,就没有家。”李少卿看来,不忠就是最大的不孝,李少卿对革命忠心耿耿,与郝素英脱离了关系。

  李少卿的第二个妻子叫刘爱琴,1949年与李少卿结婚,1970年和李少卿一起回遵义工作,1999年病逝。

  李少卿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都三睡三起,生活极有规律。早晨6时30分起床,早餐后读报,10时30分睡觉,12时起床,午饭后到麻将馆打牌,17时回家,吃过晚饭睡觉,20时起床看电视,23时再睡觉。

  “这些年都是这个习惯,没变过。”除了规律的作息,李少卿的饮食更规律:早晨是面条和鸡蛋,中午是一小碗米饭和半碗豆浆,晚上还是豆浆外加两个小馒头,喜欢吃醋,从不吃鸡鸭鱼肉,近十多年都是如此。"

  ■长征往事

  红军哈达铺“加油”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攻占甘肃南部的哈达铺。红军在一个邮政所里找到了几份报纸,从中获取了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信息。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确定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计划。

  从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到9月23日离开,中央红军在哈达铺仅待了5天(加后续部队为7天)。多年后,杨成武将军把哈达铺称作“长征加油站”。

  据说,当时哈达铺的东西十分便宜,一块大洋可买5只鸡。当时红军每人发了一块大洋,各单位杀鸡宰羊,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

  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相继进驻哈达铺,在哈达铺和陇南境内共活动70余天,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

  据统计,当年此地参加红军的多达3000人。杨成武将军曾回忆,当时红军补充物资,“哈达铺的商人可走运了,生意兴隆,什么都卖完了”。摘自红色旅游网

  采写:本报特派贵州记者高爽徐维强刘勇

  摄影:本报特派贵州记者张耀波

  图:

  “整个绥阳参加红军的,就只有我一个活了下来。”李少卿说。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