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宁乡人民深切缅怀王光美:她是我们宁乡的好媳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3:07 红网

  

宁乡人民深切缅怀王光美:她是我们宁乡的好媳妇

  (王光美)“这是一位将‘数学女王、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研究生、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等光环掩藏的长者,一位对党永远忠诚、信念坚定的革命家,一位情系家乡、关心老百姓小日子的慈善家,一位智慧与美丽并存的‘宁乡媳妇’,一位豁达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这就是少奇故乡人民对这位可亲可敬的王光美老人不变的印象。”

  ——刘少奇纪念馆《追忆王光美》

  “她总把宁乡称作家乡,王老对花明楼的感情很深,每次都要我向家乡父老乡亲问好。”16日上午,刘少奇纪念馆故里管理局副局长、刘少奇纪念馆副馆长易锦君坐在办公室里,拿出与王光美的合影一遍一遍地仔细翻看……

  易锦君点燃了一支烟,“13日中午我从一个北京朋友那知道王老逝世的消息,当时我都不敢相信”,随后打电话给王老的秘书,证实了这个消息,多年不曾流泪的易锦君流泪了,“我把王老当成自己的母亲,王老走后,我感觉像失去了最亲的长辈”。

  初次印象:和蔼健谈

  1985年10月,易锦君第一次去了王光美在北京的家,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王光美。当年,易锦君刚刚参加工作,作为刘少奇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中“文物征集组”的一员,与其他同事一行4人到北京,与王光美商量纪念馆的筹备工作。

  虽然时隔21年,但易锦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年64岁的王老满头青丝,和蔼可亲、精干健谈,精神状态非常好。“想到以前都是在书上了解王老,当时可以近距离地与王老交谈,去之前感觉比较紧张,但见到后就一点都不紧张了。”易锦君对王老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王老一直滔滔不绝,我们4个人都没有说话的空隙。”

  说到这里,易锦君猛吸了一口烟,伴随着袅袅的烟雾,易锦君沉浸在深刻的回忆里……

  纪念馆八成文物由王老提供

  

  易锦君介绍,王老最初不同意修建纪念馆,主要是怕花钱。王老的意思是还不如把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建刘少奇纪念馆一事终于定下来了。

  王光美建议,纪念馆的设计要有地方特色,并反复叮嘱建设的规模和投资不能太大,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征集文物。

  第一次近2个小时的会面,易锦君带回来了由王光美提供的部分文物,都是国际友人送给刘少奇的礼物:苏联送的人造卫星模型、胡志明送的茶具及刘少奇生前办公用的放大镜、眼镜等。

  接下来,王光美陆续赠出了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提供的文物占馆内“评上级别”文物的80%以上,包括刘少奇生前的衣服、鞋、袜、沙发、公文包、藤椅、草帽等大大小小的物品,同时还捐出了刘少奇生前的藏书达1万册。

  “早把王老当作了母亲一样”

  

  目前的刘少奇纪念馆里,与王光美见面次数最多的要数易锦君了。“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21年的时间里,我和王老一共见过20多次面,每年都会到王老家里去一次”,易锦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点燃了一支烟,“我早把王老当作了我的母亲一样”。

  每年春节前期,易锦君都会去北京,探望王光美老人的同时,也向王老汇报刘少奇故居一年的工作情况及来年的工作计划。

  今年6月最后一次见面

  

  2006年6月12日。易锦君永远都记得这一天。这一天,他见到了王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短,只有10多分钟。但没想到是最后一次见面。

  得知王老生病的消息后,易锦君心里一直非常不安。今年6月11日,他们启程去了北京,12日,在王老的家庭病房内见到了卧病在床的王老。当时,王老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而对刘少奇纪念馆的事情,王老一直都说“好”。不忍心打扰王老的休息,10多分钟后他们便提前结束了探访。

  9月18日,他们得知了王老的病危消息,但最终因为王老身体的原因,没能前往探访。“王老走了,我感觉我失去了最亲的长辈一样。”易锦君说。

  潇湘晨报记者 邓 蓉 实习生 唐洁琼

  “讲真话让王光美记住了我”

  

  作为刘少奇的家乡人,77岁的黄仁和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黄仁和乐呵呵地说:“在1961年,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回家乡了解农村情况,向家乡近30个农民代表了解情况,我讲了很多真话。事隔多年,王光美仍然能清楚地叫出我的全名。”

  1961年5月7日,回到故居的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请来村里的干部和二十多位农民代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议就在刘少奇故居的横堂屋里举行,刘少奇拿一张纸,一一将来到者的名字都记下。

  会议一开始,刘少奇就说:“大家要讲真话,不能搞浮夸!”黄仁和介绍,当时大家都不敢怎么讲。见到大家有点胆怯,刘少奇鼓励说:“大家不要怕嘛!”

  硬着头皮的黄仁和说:“主席,我怕打!”刘少奇说:“你放心,我嘱咐他们(当地政府)不会打你。”

  黄仁和还是坚持:“主席您走了后,他们就会打我。”

  刘少奇说:“你可以写信给我。”“写信可能也不能到您手里。”黄仁和还是坚持,这时大家都看着黄仁和。刘少奇耐心地说:“如果打了,你这是为了公家的事,你可以到北京来找我,我报销路费,但一定是为了公家的事,不然我就不见。”

  得到刘少奇这么肯定地答复后,黄仁和说:“我在的那个大食堂从原来的230人减少到180多人,1959年到1961年我们食堂仅出生3个小孩,我的儿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两个因为缺少营养,发育不良,连路都不能走。”

  那时,“浮夸风”的现象在炭子村盛行,即使村民三餐不济,没了粮食就吃米糠和野菜做成的粑粑,但村里还挂着“万猪厂”、“吨粮田”的“光荣牌”。

  这场对话,让王光美记住了黄仁和。30多年后再回宁乡时,在车上的王光美一眼认出了1961年见过面的黄仁和,并喊了黄仁和的名字。时间的距离,挡不住王光美对家乡人民的关切之情。

  黄仁和说:“我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我还没认出她,但她一眼就认出了我,还叫出了我的名字。说实话,我当时很感动,你要知道她可是主席夫人呐,每年得接触多少人呀,三十多年后竟然还记得我这老百姓的名字和模样。”

  潇湘晨报记者 刘少龙 实习生 王芳凯

  王光美六次回婆家

  

  1961年4月,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在湖南农村作了44天调查,期间,两人一起到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老家住了6天6晚。

  这是王光美第一次回婆家。此后,王光美先后5次回到刘少奇故里祭拜婆婆,缅怀刘少奇。她与花明楼感情深厚,每次回来都不忘看望乡亲。

  1961年:初次回婆家

  1961年5月3日,王光美陪刘少奇来湖南做农村调查期间,回到刘少奇故里,他们谢绝了宁乡县委为他们安排的招待所,径直回到炭子冲老家,没有惊动乡亲,住进了刘少奇青少年时代住过的简陋房间。在老家的6天时间里,他们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在少奇母亲的墓地,王光美恭恭敬敬三鞠躬,媳妇终于见了婆婆。

  1983年:带儿女回婆家

  时隔22年后,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领着女儿刘爱琴和儿子刘源,再次回到了婆家。王光美说:“我一路看见乡亲们都富了,到处都是新房子,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见到刘少奇的外甥女和其他亲属时,王光美要求:“少奇的亲属一定要按照少奇生前的要求办,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严格要求自己。”

  1988年:刘少奇纪念馆开馆

  1988年11月24日,王光美第三次回到了婆家。这一天,是刘少奇诞辰90周年纪念日,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行开馆大礼,同时刘少奇铜像落成揭幕。当天,王光美向刘少奇纪念馆捐赠刘少奇文物64件。她一再嘱咐:“纪念馆不是家庙,一定要把纪念地管理好、利用好,把作用充分发挥好”。

  1993年:“长沙发展很快”

  1993年11月21日,王光美踏上归途,在刘少奇铜像前,献上花篮,深情三鞠躬,说道:“少奇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今天是他诞辰95周年,我应该回家为他祝寿。”这次回家,王光美和她的儿女一起。虽已72岁高龄,但她不辞辛苦深入长沙工厂、农村和商店,走进车间,与工人亲切交谈。看着长沙的变化,她感叹:“今日的长沙发展很快,明天的长沙会更美好!”

  1997年:迎接少奇诞辰100周年

  1997年11月24日,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刘少奇》的开机仪式在花明楼举行,同时也是为迎接刘少奇诞辰100周年。那天,花明楼广场两边挤满了群众,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光美的回家。

  2003年:最后一次回家乡

  2003年11月24日,花明德育园举行开园仪式,王光美受邀后,与当时正在国防科技大学高科技班进修的刘源一起,来参加活动。同时,远在美国的长孙女索尼亚夫妇和俄罗斯的长孙阿廖沙夫妇也一同前来。

  潇湘晨报实习生 唐洁琼 潇湘晨报记者 邓 蓉

稿源:红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