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走西口路(一):走西口—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7:47 山西晚报

  

重走西口路(一):走西口—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图)
舞台上的祁太秧歌已很难让游客勾勒出走西口的场景

  10月16日上午10点多,祁县城渠家大院“聚梨园”内戏声咿呀,虽然因下小雨游客不多,但台上一名女演员仍在极其认真地唱着每日必演的祁太秧歌。这是一种曲调优美、曾因唱词俚俗而在民国八九年间被下令禁演的地方小戏。此时,身着红色戏装的女演员演唱的曲目是《上包头》。

  一个悲伤的新婚妻子送别即将外出做买卖的丈夫,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肃穆高大、厚重华美的大院内,显得别有意味:一边是美轮美奂的深宅,一边是满怀愁怨的抒怀悲叹。而断断续续的游客大多一脸新奇的神色,随随便便看两眼,然后匆匆离去。

  能有多少人将这个场景中的两个基本元素———晋商、西口联系在一起呢?

  提起渠家及其他晋商,当地人无不为之荣耀。渠家祖先以“货郎担”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间已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他们在祁县古城东逐渐建起的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像乔家、常家等晋商的兴盛一样,渠家的发达,与他们“走口外”密切相关:渠家的主要贸易品之一茶叶,正是从中国南方北上,通过俗称“东口”的河北张家口,和相对应的“西口”山西杀虎口,跨越千山万水,集结流散于蒙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及俄罗斯等国,换回了白花花的银两,最终打造出一个庞大的渠氏商业帝国。

  在有如此显赫背景的晋商大院内,上演新婚妻子不舍丈夫到口外包头做买卖的小戏,是在怀旧?是在记忆?还是在印证?翻看桌上的曲目表,同样题材的《出西口》也赫然名列在上。

  “走西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移民史。从明末清初至今三百余年间,山西走西口者从未断绝:春去秋回打工谋生的“雁行客”,埋头行走于草原各地的旅蒙商,满怀希望挟艺奔忙的铁木工匠塾师艺人……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中的财富,一代一代冲出口外,耕商营生,繁衍生息,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清一代,山西商人更是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再至恰克图,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开辟出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

  “走西口”的这个过程,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大传奇,虽然其中不乏血泪和辛酸。不过,正如渠家大院革新派人物渠本翘票号改银行的泣血呼唤,只换来同行们的笑骂一样,传奇的大幕最终还是落下了,只能让人徒生感慨:在浩大的历史面前,任何慷慨与悲凉,包括持续数百年的荣耀,也只在一转瞬而已。当年的晋商如是,走西口亦如是。

  但总有一种精神不会磨灭,那传奇中一个个勇往直前的灵魂散发着永恒的光彩。从晋中到恰克图,我们的寻访,正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本报记者吕国俊 郭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