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先全国化 再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9:41 南方日报

  高交会浓郁的“深圳味”,既反映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实力,同时也显现了高交会在“全国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先全国化再国际化

  观察眼

  历时7天的第八届高交会昨天落幕了。同往年相比,本届高交会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不过,同往年一样,高交会当中最出风头的还是深圳本地参展团及企业。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高交会浓郁的“深圳味”,既反映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实力,同时也显现了高交会在“全国性”方面还有待加强。随着自主创新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高交会必须借助于全国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和国际之间技术成果交流的桥梁。

  高交会深圳味浓郁

  全国性特质的模糊,甚至使得有些人把高交会误以为是“深圳高交会”。

  “你是要去访问深圳高交会吗?”13日上午,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问急着赶去会展中心采访的记者。全国性特质的模糊,甚至使得有些人把高交会误以为是“深圳高交会”。

  16日,本届高交会的重头戏之一、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组织的蓝天奖在深圳五洲宾馆揭晓。在蓝天奖的前10名的名单中,由深圳企业研发出来的4项技术榜上有名。

  “这样的结果虽然说明深圳在再生能源方面研发方面有了较强实力,同时也说明高交会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颁奖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这样评价。

  其实“深圳味”不只存在于蓝天奖上,整个高交会的深圳印迹都很重。记者在7天的采访中感受到,深圳团和深圳企业在高交会展中最为醒目。

  据记者了解,除参展企业多之外,包括本届在内的历届高交会的成交额中,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与深圳有关的企业或机构的比例都偏高,历届高交会深圳团也都是成交额最高的组团。

  此外,从本地媒体的大量报道可以看到,深圳企业获得的投资额和深圳投资机构投资的项目大都是高交会的亮点。

  深圳高科技实力雄厚?

  深圳在国内高科技产业版图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值得交易的技术成果稀少,是高交会“深圳味”浓厚的两大主因。

  “虽然有不少中国公司在印尼投资,但我只知道深圳的华为和中兴”,参席本届高交会部长论坛的印尼通讯与信息技术部秘书长阿西云·萨松果非常坦率。他表示,他是通过华为和中兴才了解深圳这座城市、知道了高交会。

  很显然,深圳在国内高科技产业版图的重要地位是高交会“深圳味”浓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华为和中兴就成了深圳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最好的两张“名片”。现实的情况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拥有了中国最庞大、最有生命力的本土高科技企业群,而且在这一群体里面未来5年—10年极有可能将会产生数个自主创新型的、非垄断国企的世界500强企业。号称“国内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不可能对这一事实没有反映。

  国内其他地区值得交易的技术成果稀少则是另外一个原因。虽然国家在今年初提出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现阶段的中国还远远不是全球技术成果的产出中心。当然,国内另外两个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北京和上海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由于各自举办了自己的高科技展会,同深圳一样,其企业的参展重心也都在本地,这多少也会影响到高交会。至于其他省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大,所能拿出来用于交易的技术成果也不会很多。

  全国化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高交会的市场化改革严重伤害到它的‘全国性’的话,那这样的改革就有可能是在自掘坟墓。”

  “建立在真正的‘全国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到‘中国概念’对全球科技企业、全球投资商的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形下,高交会才可能真正办成国际性的技术交易会。”10月12日,深圳知名民间观察人士金心异在网上著文认为,高交会从战略的高度必须重视“全国性”,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际性”,“如果高交会的市场化改革严重伤害到它的‘全国性’的话,那这样的改革就有可能是在自掘坟墓。”

  国内首个免费“个人技术创新展”也印证了这一趋势。16日,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今年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之后,全国各地自主创新迸发了激情,参加个人技术创新展的很多人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参加该展的“50多个挂牌企业,不到20个是深圳的,其他大部分也都是全国各地来的。”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的10多年里全球充分认识到了低成本的“中国制造”对全球市场带来的冲击,但对中国对高科技的热烈追求和有可能达到的程度,目前国际社会还认识不足。未来10—20年左右,高技术产业的“中国创造”概念将极有可能再次引起世界的惊呼,那时高交会走向国际,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于高交会而言,依托全国化才是高交会真实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