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公共管理热衷实名制 监督成本大存在盲目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0:48 中国新闻网

  

中国公共管理热衷实名制监督成本大存在盲目性

  为整治手机犯罪及不良短信问题,2006年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手机实名制。据介绍,手机实名制出台后,现有的约2亿预付费手机用户也将重新进行实名登记。资料图 马健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0月18日电 近段时间,中国的公共管理呈现出一种实名制依赖和崇拜症:为治理短信诈骗而要求手机实名制,为遏制炒房实行实名制购房制度,为治青少年网瘾采取网络游戏实名制......今天的《检察日报》对此刊文指出,实名制的透明监督效果实际只是一种幻觉,只存在于想象中,一个理性的公共部门应力避“实名制幻觉”的引诱。

  文章说,许多公共管理之所以都把眼睛瞄向了实名制,源于实名制满足了监管者一种透明监督想象:如果每个人都用实名购票,哪里还会有黄牛党的炒票空间;如果每部手机都是实名登记,短信诈骗者就很容易暴露身份;如果娱乐从业者都实名登记、实名上岗了,见不得人的行为就会受到很大约束。

  文章指出,这种透明监督效果实际只是一种幻觉,因为“每个人会不会按照制度预期那样都用自己的实名”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监督实施的前提。试想一下,为了保证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名上网、买火车票,这需要多大的监督成本!在整体诚信失范、配套制度缺失的环境下,监管者预期中的那个实名制根本难以实现。

  文章认为,实名制确实有“透明监管”的功能,可监督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名登记有太大的难度。而且在造假技术日益炉火纯青的现实中,一个坏人能很容易钻过实名的漏洞,真正是“防君子而防不了小人”。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实名制根本不能单独起作用,它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基础制度”的配套,缺乏了这些配套,实名制的透明监督效果仅仅存在于想象中。

  文章指出,正因为“实名制”的实施本身需要很大的监督成本,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越来越摒弃这种管理手段,而把精力放在建立一个完善个人信息体系上:无论你用不用实名登记,只要你做了坏事,管理部门都能通过一个相互勾连的信息系统查询到你的信息。实名制实际代表着一种落后的公共管理技术和思维。

  文章最后说,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现代社会中的公共部门也应尽力避免对公民提出“实名”的要求。一个坦荡、守法的公民是不害怕做某事时留下自己实名信息的,不过“实名”虽非什么麻烦事儿,但过多的“实名”容易给人带来被窥视的不安感觉,随着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扩展,公民应该拥有匿名做大多数事而不被人“窥视”的自由,遇到问题动辄要求“实名”则破坏了公民的这种自由感觉。(曹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