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1:04 金羊网-新快报

  编者按

  1927年,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在世界各国,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更混乱的传说了。对于那些关心中国革命的外国人,都有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得解答的问题。

  至今为止,外国人不管当年是否参加了长征,或者事后随长征路走过一段的,或者事隔半个世纪后,又踏着红军遗迹重走长征路的,或者受有关书籍启发的,或者访问过当事人的,或者只是道听途说的,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与这个史诗般的篇章联系在一起,并给人们留下了他们的经历和评说。这些名字早已经被中国人民所熟知: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索尔兹伯里夫妇……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中国红军用自己的壮举向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最伟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埃德加·斯诺与他的《西行漫记》

  “共产党怎样穿衣吃饭”

  “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这是对共产党宣传的捏造。”“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得解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后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他们领导人是谁?他们是社会先知,还是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例如,毛泽东,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要回答这些疑问,唯一的办法就是到红色中国那里去一趟。

  在1936年6月的陕北苏区期间,斯诺对上至革命领袖与红军将领,下到普通红军指战员,进行了广泛的采访。通过实地采访,斯诺发现,国民党有关苏区和红军的宣传和报道,是在对全世界撒下弥天大谎,完全掩盖了事实的真相。由此,他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1937年10月,他在英国出版了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汇集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首次向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历史上最伟大的武装巡回宣传”。他详尽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坚定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使国民党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对共产党歪曲、丑化的谣言攻势顷刻瓦解,给生活在白区和敌占区的中国同胞以及法西斯阴影笼罩下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该书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红星照耀中国》后,对斯诺非常赞赏,曾三次接见他。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出版。1939年,当斯诺再次访问陕北根据地时,毛泽东称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且说,《西行漫记》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我热爱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先生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行动不自由。1959年,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但他仍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970年10月,斯诺偕夫人一同访华,参加了我国国庆观礼,在天安门上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毛泽东与他进行了谈话,对后来的中美两个大国的接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弥留之际,埃德加·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斯诺去逝后,按照其遗嘱,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一个小花园中。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史沫特莱与她的《伟大的道路》

  1936年,史沫特莱到达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及其他红军将领,并开始进行大量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伟大的道路》一书。在书中,专门为“长征”单辟了一章,不仅细致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英雄气概,而且还细致地描述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的情况。她饱含热情地对长征作了高度的评价,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的千山万水,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长征中红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她认为,“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史沫特莱更是表现出了一个国际战士的崇高精神,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她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世界性组织呼吁对华救援。

  1941年5月,因病回到美国的史沫特莱,仍然表现出对中国抗战事业的忠诚。她到处讲演,撰写文章,介绍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为中国的抗战募捐。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在伦敦病逝,终年60岁。次年5月6日,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和隆重的葬礼。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0-1950),女,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美国著名作家、卓越的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幼年时家庭困难,曾当过侍女、推销员,卖过报纸。1916年到纽约,投身于政治斗争,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号角》撰稿。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足迹遍及全中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