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为共产党赢得了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1:04 金羊网-新快报

  编者按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险阻、勇敢跋涉的远征史;而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演绎了人类这一无比伟大的人文精神。愈是民族的,就愈具有世界性。长征震惊了世界,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

  70年来,许许多多的外国人表现出了对长征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沿着当年的红军长征之路,进行了实地考察重走;有的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红军长征这一段辉煌的历程,思考着长征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思考着人类的未来。

  前所未闻的“中国史诗”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夫妇与《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

  完成斯诺遗愿写出长征全过程

  比斯诺小三岁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当《红星照耀中国》于1938年在美国出版时,他读过了此书,了解了长征的情况。

  关于长征,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斯诺本人很想写出这样一部史诗,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斯诺未及如愿便与世长辞。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下决心:如有可能,一定要实现斯诺的遗愿,争取写出长征的全过程。

  1983年8月,他终于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年3月,索尔兹伯里来到北京,对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健在者,上至党的重要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当年的红军战士,以及知情的普通老百姓等进行了全方位采访。为了更为客观、更为详实地了解这段历史,他还走访了中共党史、军史研究的有关专家,认真查阅了红军长征的档案、文献和有关书刊资料。

  1984年4月至6月,他几乎完全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行进,途中也涉足了第二、第六军团和第四方面军战斗过的部分地区。进行了7400英里的旅行后,认识到长征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是过雪山和草地。"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熔炉”

  走过长征的路,他认为长征是“红军壮丽史诗”,人们“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他赞颂长征必将成为20世纪“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这部著作汇集了不少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材料,并运用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写作形式,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将领作了别开生面的描绘与评述,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史诗般的长征历程。

  他说:“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淳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此外,他还把历史上的红军长征同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此书向国外读者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故事”,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他的妻子夏洛特将重走长征路的沿途见闻用日记体写出,以《长征日记·中国史诗》为书名于1987年发表,书中的一些描述与索尔兹伯里的著作相互映照。至此,斯诺的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的史诗”———实现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他妻子写的这部《长征日记———中国史诗》一书写的序中道:

  《长征日记》是关于中国现实生活“最深湛”的,“更好的指南”,“它使人们理解为什么这些共产党人现在能领导一个由十一亿人民组成的国家”。

  

“长征为共产党赢得了中国”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与斯诺是老朋友。他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首次读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事迹,从而,他对红军长征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形成了初步印象。二战期间,索尔兹伯里同斯诺谈得最多的话题,便是关于中国红军、关于长征的故事,他从此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心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重新体验一回长征的艰辛,把长征这一史诗般的事件写出来。

  对长征进行“百科式”研读的学者

  史迪克·威尔逊:英国学者、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他是西方第一个联系中国现实、比较系统地研究长征史的学者。

  迪克·威尔逊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特别关注,他认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为求生存而创造的一个奇迹。他几乎阅读了所有西方人关于长征的报道,同时还搜集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素材,于1971年,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

  该书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价道,认为“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长征,他不满足于以新闻记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反映长征,而更力图以学者的态度来从事这项研究。

  威尔逊试图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这三个方面对长征进行“百科式”的研读,在书中利用总结章节来强化关于长征是“生存的史诗”的主题,他的故事是“革命精神”派的代表,称“长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

  他的这部著作对长征的描述和剖析堪称经典。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国内外研究学者援引书中的材料和观点。

  从革命理想到政治现实

  本杰明·杨:美国学者,长期关注中国历史,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那场工农红军的远征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他在研读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有他自己的认识。他针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斗争和红军长征这一革命进程,撰写了《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深化了对长征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利用了许多前人不知的文档资料,澄清了不少政治和军事上的模糊问题,并纠正了若干错误;二是重在阐述中共内部权力关系的变化和策略方面的转变,减少了过去著作中常见的描述性语言。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长征”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研究模式———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长征途中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

  本杰明·杨指出:“从中共领导层总的发展方向来看,30年代中期是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化的时期”。

  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塞缪尔·格里菲斯:美国军事史学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他认为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的确,中国红军长征在规模、艰巨性和成就的英雄业绩等方面都是举世无双的。

  总之,长征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国外还有很多学者、作家、历史学家都对长征作出了积极的评价,如英国评论家安东尼在《中国———长征》画册中称认为“长征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长征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约克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志让认为,长征“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阅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等等。

  外国人介绍与研究长征的部分书目

  书名作者国别《中国人民历史上的英勇篇章》尤里耶夫前苏联《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突户宽日本《遵义会议》安藤正士日本《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岗本隆三日本《毛的长征:人类英勇的史诗》埃德蒙兹美国《他们曾经是十万人》胡继熙法国《毛泽东领导的长征》迪皮伊法国《向自由的长征》格尔德英国

  

“长征为共产党赢得了中国”

  ■黎明书局曾于1938年1月1日出版了一本史诺(即斯诺)著、汪衡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外国人介绍长征的最早单行本。

  (卓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