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八年高交会:贵族盛宴渐成平民大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5:39 南方新闻网

  八年高交会:贵族盛宴渐成平民大餐

  迹象显示,高交会正成深圳实现城市战略转移重要平台

  当高交会作为深圳一张亮丽“名片”被越来越多世人所熟知时,早几年有关“高交会专业化在弱化”的论点,在今年越来越像是一个事实。在10月11日举行的第八届高交会中

外记者招待会上,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向全市1200万市民公开发出邀请,希望市民参与到高交会中来。

  有迹象显示,高交会正成为深圳实现城市战略转移的重要平台,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将成为全市1200万市民的科普大讲堂……

  高交会专业化是在弱化,但未必是件坏事。在专业化弱化的同时,让越来越多非专业人士走进会展中心,其实是会展经济的一种回归。展会说到底还是要讲人气,首先要让市民接受。科技产品也一样,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是冰冷的,最终还得市场检验成功与否。

  ——民间观察家陈浩

  声音

  在会展中心溜达了一个多小时,顾芸还只是看了1号馆、4号馆和5号馆。对她这种因为兴趣而来的非专业人士,她说用“溜达”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前往高交会的心情。

  “2003年起,每年高交会我都想来看看,很有趣,是那种和女孩子逛街绝然不同的另一种享受。”她说,这种感觉让她每年逛高交会“就像小时候习惯去逛庙会”。

  高交会成为市民狂欢地

  10月16日上午10时30分许,循环经济馆。在深圳市建设局展台前的一块现场制作的湿地上,5只活泼的小鸭走来走去,湿地内少许水里面,几条小鱼儿在游荡。这情景让顾芸一下子兴奋起来。”啊,真有意思!”她赶紧招呼旁边女伴,递上数码相机说,“来来,给我拍个照。”那惊喜的神情,让大学本科毕业已三年的她一下子回到学生时代。

  “看到这些高科技东西,我经常会发出感叹:人类真神奇,什么都能想,什么都能造。简直是太神奇了!”在顾芸发出感叹的同时,身边好几个小孩正被家人抱着好奇地看着周围一切。周围,不时有参观者摆着不同的POSE,拍照留影。在会展中心开放的9个展馆内,像顾芸一样的普通市民随处可见。他们或露出一副啧啧称奇的神情,或挎着参展商们赠送的精致资料袋,在场馆里来回穿梭,煞是热闹。

  据高交会官方网站统计,从第一届高交会开始,到现场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人数最少也有30万人次。

  曾经的高交会高不可攀

  高交会从1999年至今,八易寒暑。在市民毕舸看来,“第八届高交会显示出不同以往的气象,政府淡定应对,民间平静迎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出现了一个由热闹趋向理性务实的明显转折迹象。这种喧哗之后的宁静,更是城市心态的回归,抑或是中国科技产业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

  欧阳谷松更愿意用“高不可攀”来形容以往深圳市委、市政府对高交会的高调处理。“那时的高交会让我觉得高深莫测,根本和我们这些人无关,别说让自己的技术走进来,就是自己想进去看个热闹,也不是一件易事。”欧阳谷松是深圳城洁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两年前他的公司只是一个小公司,“那时的高交会,对很多人来说,是那么高不可攀,就像一个高贵圣洁的女人,你如此喜欢她,却自卑到从不敢想得到她。”现在他的公司已有100多人,并连续参加两届高交会。

  对于1999年10月的那场金秋盛会,高交会官方网站上如此介绍:“1999年十月金秋,深圳迎来了建市20年来最盛大的节日——高交会。”当时的高交会绝对可称“建市20年来最盛大的节日”:由中国对外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主持开幕式;2856家中外知名企业和机构、4150项高新技术成果参展交易,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成交金额65亿美元。至今,业界仍评价,首届高交会是深圳乃至全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里程碑。

  高交会越来越不专业?

  从旧时“堂前燕”,如今进入“百姓家”,是高交会专业性的蜕变,还是会展经济的市场回归?在“网络三剑客之一”的金心异看来,这是高交会的“专业化与综合展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不可克服”。

  “从高交会‘成交与展览并重、政治意味浓厚的成果展与专业性展览集于一堂’的特点来看,这几乎是一个必然会存在的问题,也就意味着它不可能被克服。因为它就是一个综合展,尽管一直以来高交会就以‘专业化’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为了表明这一观点,金心异对历届高交会进行了列举:第一届高交会设立了“计算机、通信、网络专业产品展”;第二届确定“专业产品展”为高交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并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将招展范围由IT展扩大到生物、新材料领域;第三届高交会专业产品展面积比第二届增加45%,达到2.1万平米,其中在市民中心分会场设立了农业展和新材料展……到第六届高交会,高新技术产品展已扩展到计算机、通讯、网络、软件及数字化技术与产品展、生物技术与产品展、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产品展、现代农业技术与产品展、先进制造技术与产品展、光电子及平板显示技术与产品展等6个专业展。而在第七届高交会上专业展迅速收缩,减少为3个。

  归结原因,金心异认为,“七届高交会在专业展方面的尝试是一个混乱和缓慢的过程,这其中一直不能确定较稳定的合作伙伴,因而忽增忽减,没有稳定预期,从另一个角度看,则表明高交会对专业展的架构并没有清晰的战略意图,不知道哪些是深圳最有优势也是高交会最有优势的专业展,也未能找到最合适的办展伙伴。”

  “高交会专业化是在弱化,但未必是件坏事。”在民间观察者陈浩看来,在专业化弱化的同时,让越来越多非专业人士走进会展中心,“其实是会展经济的一种回归”。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陈浩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会展经济的专家,但高交会作为他工作12年的这个城市的一场盛会,他“除了去现场,还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高交会上发生的一切”。“展会说到底还是要讲人气,首先要让市民接受。科技产品也一样,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是冰冷的,最终还得市场检验成功与否。”

  而对专业与科普(综合展)这一矛盾的解决,金心异和陈浩有一个趋同的建议,即通过制定不同的门票,来各取所需。具体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展馆,可以通过专门的门票进入。而其他大部分综合展,则可以通过对外公开销售门票的做法,保证会展人气,即不致于使专业参展商闹心,同时也可以达到对广大市民科普的作用。

  市民科普的大讲堂

  在“高交会越来越不专业”的质疑声中,今年的个人发明展和循环经济展馆吸引了足够多的人气。对第八届高交会上新增的这两个展馆,评价总体趋好。一深圳新闻网网友说:“有些项目和发明人本身有些言过其辞,但组织和审查者表现出的宽广胸怀,值得称赞,相信以后好项目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展牌旁拥挤的人群,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在循环经济展馆,环保树、绿色小屋等吸引足够多的眼球,尽管展出单位差不多是清一色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之手”划过的痕迹明显,但这并不会减少与会者对这一新举措的赞誉。

  “无论弱化专业性,还是新增个人发明展和循环经济展馆,如果联系深圳实际发展情况,这些举动其实不难理解。”陈浩指出,从去年至今,深圳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发展循环经济,并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战略决策,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甚至将两者比作“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可见深圳对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政府要想推动自主创新,首先要通过市场规律发挥企业能动性,而发展循环经济,也得市民首先接受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深圳两大战略发展都必须是自下而上的,运用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去推动,对这一点,作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经过20多年摸爬滚打,不仅深谙此道,而且驾轻就熟。”陈浩说。

  有统计表明,目前深圳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企业已达到1700多家,去年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53.09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6.7%,其中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都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数据昭示的一个现实是:深圳自主创新的主力在企业和民间!

  事实上,此前有关高交会一直就有“非专业人士进入展会会不会影响专业性”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今年10月11日举行的第八届高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向全市1200万市民发出诚挚邀请:“我们真诚希望市民参与到高交会中来,既然我们这个城市可以举行一次大型的国际展会,全社会都投入了力量,包括展现城市风采,我们也希望市民能够有机会一睹高交会风采,通过参观高交会,进一步提高对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这是我作为一个市长的由衷愿望。”对许宗衡的这番言论,一些人士甚至认为,深圳已经发现了高交会的另一潜在价值——做一个向市民普及科技和理念的重大平台。

  “政府在个人发明展、循环经济展,甚至在高交会单设了科普馆,这都表明了深圳对高交会的新探索和新尝试,这是非常正确的。尽管起初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人诟病个人发明技术含量太低等,但决策和探索的方向是正确的。”在陈浩看来,高交会作为亮丽的名片,最重要是保证高端的质量。“现在的问题不是方向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在改变方向后保证一如既往的高质量,这些需要政府通过设定门槛和制度进行强有力的引导!”

  A46—A47版采写:本报记者普德法摄影:本报记者孙涛韩一鸣

  图:

  一位市民正在观察会吹笛子的机器人。

  一参观者正在研究青藏铁路模型。

  对普通市民来说,高交会吸引他们的除了高科技还有美女。

  一展位大幕前,一位女士摆出夸张的姿势让同伴拍照。

  一个小朋友跟模特阿姨玩起了过家家。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