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镇海楼到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09:58 南方新闻网

  广州旧闻

  【第八十五期】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方蓓蓓

  旧闻回眸

  1928-1929年

  按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代表一个城市品位的标志。1929年成立的广州市立博物院(就是今天的广州博物馆)是广州第一个博物馆,也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镇海楼,楼高28米,分5层,俗称“五层楼”。

  创办初始,陈列和文物都较为简陋,不过对当时的人们,这个简陋的博物馆却起到了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筹备

  镇海楼改作博物院

  据1928年10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工务、教育两局赶拟建筑计划越秀山镇海楼。市政府因其废弃已久,特拨巨资将之修筑一新,决定将其改作市立博物院,以为公园生色,查该楼屹峙山巅,俯览羊城。楼分五层,屹立四面,设立博物院颇为相宜,刻下工务教育两局。目前正奉令验收工程,由教育局派员管理,赶拟博物院建设计划。

  筹设市立博物院由教育局长提议

  据1928年11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筹设市立博物院一事,已见本社通讯。兹查该案系由教育局长陆幼刚所提议,特觅得其提议原文录下:

  广州为我国岭南文化中枢,际兹训政伊始,举凡启发民智之事业,自宜尽量建设,次第举行,庶子将来宪政之实施,方呈指臂之效。且各国都市,均有宠伟之博物馆,即吾国北平市,亦有古物陈列之所。

  现拟在本市设立完备之博物院一所,模型世界今古特产异物、风俗历史之特征、雕刻、绘画、工艺等美术陈列。院内任人观览,附以注释,借以启发民智,引起国民研究学术兴趣。夫亦于社会教育中应有之设备乎,且有镇海楼,现经修葺,地方适合拨为院址,不须另付建筑经费。诚一举两善也,仅就管见所及,拟定计划预算,提出讨论,是否有当,敬候公决。

  解读: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枢,自然需要一个载体能展现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选择镇海楼作为博物院的地址非常相宜,此地为悠久的文化古物,但却已经废弃,不免有些可惜。现用来陈列“世界今古特产异物、风俗历史之特征、雕刻、绘画、工艺等”,不管从历史、风格、文化底蕴方面都陪衬得十分恰当。

  〈二〉建成

  内里改新洋楼间架,外观依旧

  据1928年11月12日《广州民国日报》城北观音山之五层楼,前由景生公司承筑,现将告完竣,查该楼系均用英坭,外面依照旧式建筑,内面则尽该旧观,已成一新洋楼之间架。至前所有木柱,则尽改造餐台木椅及门窗等物,计木椅约九十张,餐台十四张,门窗一百五十多件,闻每件门之重量约一百五十斤。现旧式柱木,尚有甚多,至该楼现已由市府改为市立博物馆,筹备两个月可以开幕。

  花四千余元,楼前建花园

  据1929年1月18日《广州民国日报》市工务局现拟将五层楼前空墟,建为镇海花园,以供市民游览,业经呈请市政府核准。此项工程费,约需四千零五十六元,已由工务局原定细则图式附送,及此项工程,分件批阅承办,以促其成。

  解读:五层楼终成博物院,镇海楼的历史意义也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政府对博物院的整修颇费心思,外观则是依照旧式建筑,而内面则大刀阔斧地改革一番,另外加拨四千零五十六元的工程费兴建花园,足可见工务局、教育局对其重视程度。看来当时政府对于文化建设方面的传播还是不遗余力的。

  〈三〉陈列品

  拟陈列海幢寺古物

  据1929年1月3日《广州民国日报》第八路总指挥工程教导队日前在河南海幢寺内发现古物。兹查市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以该项古物,既是数百年前之物件,当应永久保存,及供市民欣赏。且又是袈裟、朝珠等物,尤足以资金之考据。

  该筹备委员拟呈市厅,由市厅直接派人赴该处取回,陈列在该院,以供市民观赏。

  港人彭生赠罕见海产物四十种

  据1929年4月27日《广州民国日报》昨二十五日有彭炳均君从香江来者,携有海产类四十种,都是常人罕见之奇异鱼虾介壳等物,送交粤秀山市博物院陈列。据彭君言,六七月间,将再采集多种海产品送院陈列。现不过先选送市民罕见者,已供研赏而已。闻彭君之叔,在港澳操渔业,故采取此等物甚易。

  现该院已将所送各物点收,交由中大生物系辛委员,装置剥裂,将来扩充海产品陈列部,即放入陈列。

  市民林生送珍稀鸟类标本数件

  据1929年4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昨二十七日市博物院有林崇志市民赴该院报称,谓已藏有鸟类标本多种,该项鸟类乃由琼岛带返,且皆是罕怪之物。特拟捐送往陈列院以供市民研赏等语。

  该院据报后,旋即将该鸟类标本多种运回,查该标本多是朱顶鹤、鹳鸟等类。

  许崇清赠送炮弹陈列

  据1929年12月11日《广州民国日报》市博物院成立以来,各名人硕彦,多有赠送品物,留院纪念,以资观感者。

  昨许厅长崇清,以敝族祖祠牌坊,当英法联军已犯广州时,曾受炮弹轰击,有炮弹一枚,今尚留存祠内。现将该颗炮弹,移赠博物院,以供众览。

  特拟函达林市长云陔,其原函云,清咸丰七年,英法联军犯广州,敝族祖祠前牌坊,当时曾受炮弹击毁,坊上旧痕,至今尚可辨认。其所落炮弹,尚存敝族祠中。崇清日前参加南京和约纪念,忆及前事,窃以为起爱国观念,存诸家不如陈列于群众游览之所也。现拟将前存炮弹一枚,移置广州市博物院。此事为“激励民众,勿忘国耻。”

  又闻林市长接函后,其为赞成,已将炮弹陈放市博物院以便民众参观,并复函许厅长致谢。

  解读:博物院建立伊始,有相当一部分古物都有私人采集赠送,以供众览。

  由上几则旧闻可见,当时老百姓对于博物院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比如彭炳均、林崇志、许崇清等纷纷向博物院赠送自己的收藏。其中又以许崇清的贡献最为突出,“一枚炮弹”不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帝国主义恶行的罪证,叫国人“勿忘国耻”。

  历史精神

  镇海楼前难镇海,五层楼里传薪火

  我们在长假期间云游各地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镇海楼”、“镇江亭”、“镇山塔”,无论是镇海、镇江还是镇山,都是过去留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定胜天”的产物。管它什么惊涛骇浪、什么妖魔鬼怪,只要以当时的锄头或者土炮等无法克服、以当时的知识和想像力又无法找到其答案的,通通一“镇”了之。

  既然是镇,从字面就可以想像得到其结实、宏伟的架构了,因为轻飘飘的东西它镇不住啊!

  明洪武13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永嘉侯朱亮祖出镇广东,戡平南粤。朱亮祖为一介武夫,史书称其“不知学,所为多不法”(《明史》),建镇海楼据说是朱元璋的主意。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镇海楼俗称“五层楼”,楼高五层,外观红色,是“火生土,土克水”的寓意。“五楼”在五行中属土,红色属火。五行中土能制水,建五层楼就能起到“镇海”的作用。

  如果说明代的镇海楼是朱元璋、朱亮祖之武功所在,那么到了清代,这座广州标志性的建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清康熙年间,因台湾海防问题,镇海楼曾大规模修缮过;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因中法战争赴粤筹办海防,驻节镇海楼。现在镇海楼顶楼仍有彭玉麟手书楹联一幅(也有一说为彭幕僚李棣华撰):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彼时历史沧桑,楼存人故。“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1885年,中法战争中,中方虽大胜法方,但中方采取议和妥协的态度,之后,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当时已经年老体衰的彭玉麟因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空洒英雄泪了。

  镇海楼前难镇海,“五层楼”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此后,中国日益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满清王朝灭亡之后,1928年,民国广州政府接受教育局长陆幼刚提议,筹立广州博物院并选址镇海楼。其时历经沧桑的镇海楼已经破败,广州政府斥资增其旧制,将土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面依照旧式建筑,所拆卸的木柱均改造成桌椅门窗等物。1929年,广州市立博物院正式落址镇海楼。

  按照陆幼刚的想法,广州博物院应该“模型世界今古特产异物、风俗历史之特征,并设雕刻、绘画、工艺等美术,院内任人观览,附以注释”,从而借此“启发民智,引起国民研究学术兴趣”。当时中国的自然科学尚未起步,博物院众多新奇的海产鸟类引来游人如织。事实上,这也是博物馆的原始意义。

  但当时中国战火纷乱,作为有文化教育义务的广州博物院,自然而然地担当了爱国教育的角色。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许崇清将自家祠堂所存炮弹一枚赠于博物院。该弹是当年英法联军进犯广州炮轰时所留,赠于博物院是为了“激励民众,勿忘国耻”。

  1950年,广州市政府再次对镇海楼进行修缮,并更名为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内添放了自明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造的铁炮,并陈列了解放后发掘的南越、南汉古墓中的众多文物。在漫步长历史的旧屋里,目睹历史的旧物,才能领略到不同寻常的历史沧桑。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在这里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秦时铜戈汉时船、中外贸易的历史景观、三城形成的来龙去脉、南富北贫形成的渊源,镇海楼内的博物馆就像是一张张被翻开的图画书页,任凭人们玩味、思忖,想像着当年的宏大场景和市井琐事。

  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经历了无数劫难风霜,记载着无数骄傲和屈辱,只有这绛红的古城楼,碧瓦朱墙,依然如故。□方蓓蓓

  记者观察

  广州博物馆与镇海楼

  谁更有名?

  民国的广州市教育局长陆幼刚提议把博物馆安置在“镇海楼”里,这真是不错的想法,因为不管是馆内馆外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炮,都刻画着历史的印迹,观众参观游览时还可以温故而知新。但若问今天的广州人,广州博物馆在哪,他们也许不知道,但问镇海楼在哪,知道的人肯定会多很多。

  镇海楼

  “岭南第一胜览”曾五毁五建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

  广州博物馆

  广州的前世在此览尽

  广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性博物馆,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立后的20年间,几经劫难,至1949年所藏贵重文物被劫掠一空。

  1950年重建广州博物馆。广州地区考古发掘的文物、民间流散的宝贝,社会鉴藏家们的个人收藏,都纷纷被征集收藏进广州博物馆中。目前,馆内的藏品已达到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品56件。该馆分朝代陈列着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珍贵文物史料,从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对外交通贸易,近百年来的革命斗争三个侧面介绍了广州的前世。博物馆新建的专题陈列室常年举办各种专题性展览,据统计,每年观众超过100万人次。

  随着广州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市民对文化需求的渐渐长,我们该相信,来广州博物馆的人会越来越多。

  民间记忆

  在这里寻找广州的文明脉络

  周浩,摄影师,生于70年代

  我九岁那年到过越秀山,也到过五层楼,但具体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过山车,孩童的年代只有这些还留在脑子里。

  1996年,我来到了广州,随后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其间,也去过几次越秀山,但都是去越秀体育场看足球赛。

  前段时间因拍片子的缘故,我又去了越秀山,在事隔多年再次踏进了五层楼。相比九岁那年它留给我的淡薄印象,这次五层楼给我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强悍有力的。

  象一名游客一样,我从一楼到五楼,完整地走了一遍。我没有拿出相机拍照,因为我更乐于纯粹地去欣赏它们、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我惊讶地发现,在广州生活了10年,其实还不懂广州,还不了解这个早在秦时就已设郡之地:有“蕃禺”字样的漆盒、楼阁式的陶屋、巧夺天工的自鸣钟……千年的时光就像一张张书页在我眼前翻过,千年的文明就像一滴滴清泉滋润着我干涸躁动的都市心灵。我知道这短暂的时间并不能让我读懂广州,然而,它毕竟让我寻找到了广州的文明脉络。

  看镇海楼,知广州有文化

  邓伯,退休在家,生于40年代

  我是个老广州了,现在退休在家。我家离越秀山不远。我平均每周都要来两次镇海楼,一方面是爬爬山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来镇海楼看看古物。

  镇海楼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这里我看过了广州的过去,看到了祖祖辈辈的艺术结晶。很多年轻人说广州是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前我可能会有些认同,但是现在我会肯定回答“否”。我还会建议他们来镇海楼看看以后再说。

  图:

  广州市立博物院的古物陈列室。

  广州市立博物院的一个展柜。

  设在五层楼的广州市立博物院外景。

  现在的广州博物馆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