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信贷“闸门”能否挡住利益诱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0:11 浙江在线

  今年以来,为抑制不合理的购房需求,缓解房价上涨压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但收效甚微,根据最新发布的“国房景气报告”显示,7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3.51点,环比上升0.58点,同比上升1.54点,深圳、北京房价上涨仍在11%以上。对此,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从土地储备、开发商、按揭贷款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信贷“闸门”——能否挡住利益的诱惑呢?

  为了规范房地产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年5月24日国务院转发的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调整住房信贷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6月1日起,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购买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自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仍执行20%的规定。但这些政策规定并没有抑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投入,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逐月加快,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上升较大。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比年初增加3952亿元,同比多增162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32亿元,同比多增1346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0.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2.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20亿元,同比多增275亿元。

  如此庞大的信贷投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已成为利益的攸关者,可以说,银行已上了房地产市场的战车,上去容易下去难,面对现实,各家商业银行能够承载的只能是房价的平稳或持续走高,任何像泰国出现的泡沫问题,都会给银行带来无法估量的风险和损失。对于目前房地产行业的3.4万亿贷款而言,全口径综合不良率大约为4.6%左右。如果12个月内房价下跌30%,那么不良贷款可能激升到1.02万亿的水平,不良率大约为29.1%。中国银行业资产的整体不良率将因此上升3.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8.3%重新恶化到11.5%。这是各家商业银行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恶果。

  在商业银行看来,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是一个优质的大市场,其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都胜过一般性贷款,因此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营销,数据显示,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而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超过了2万亿元,8年的时间,增加了近100倍。而且个人房贷收益稳定,质量很高,风险是各项贷款中最小的,这在各商业银行大力提高效益、严格控制贷款风险的形势下,更是得到商业银行的宠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后,商业银行也不会轻言放慢开拓有利可图市场,甚至在逐利中还会加大市场营销的深度和广度,求得新的市场发展机遇。

  因此,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分析,房地产信贷都会在政策容许的搏击中不断开拓进取,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面对房地产信贷加强管理,房地产行业更会积极应对,这不仅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更是关系到自己的近期利益,如果在那一头遇到融资困难,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知道,与房地产相关的大约有六类贷款:一是土地开发贷款,二是对开发商的贷款,三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贷款,四是对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款,五是混入到个人消费贷款的装修贷款,六是政策性住房贷款。这些类别的贷款,都会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如果任何一方失去银行贷款的融资支持,就会给房地产市场的一方价格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任何有需求的融资者都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迎合政策需要,防止关闭融资大门,使自己在融资得到保证中求得更多的现时利益。

  面对加强信贷管理,地方政府也不愿看到房地产形势的逆转,因为这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关键性指标,房地产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地方政府不愿看到因加强信贷管理而影响到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地方政府每年收获了5000多亿的土地出让金,增加数千亿的税收,这都会促使政府部门开拓融资渠道,促进房地产的兴旺发展。

  总之,房地产市场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有利益就有博弈,加强监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践会给予肯定的回答。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