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枳”成了美国“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6:32 青年时讯

  8年前,他是班里的一个“标准的差生”,因为经常闯祸而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读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在国外,他被誉为天才。他的名字叫王楠子。

  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王楠子,在上海被视作“枳”,飘洋过海就成了“橘”。

  差生的橘枳之变

  王楠子初中所就读的学校是上海某所重点中学。就是在这所重点学校里,由于上课爱讲话,爱接话茬儿等种种“劣迹”,王楠子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据他自己回忆说,自己当初在上海某所初中的初二提高班就读。起初,成绩还是全年级前20名,但是,由于他调皮叛逆的性格,逐渐成为老师最头疼的学生,屡教不改的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王楠子的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课只有七八十分,班干部也被撤销,成了真正的差生。“我最后已经干脆放弃学习了。”王楠子说。出于无奈,父亲王恩重在儿子14岁时把他送到了美国。“那时候只是盼着他能不再惹麻烦,把书读下去就行。”王恩重说。

  现在的王楠子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通过在动画领域的开拓,他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最近,他还在SAYTEK全美动画比赛中获得个人组冠军的荣誉。

  “水泥脑袋”为何成了天才

  对于这样的转变,王楠子表示,除了基础还可以外,学校氛围和老师对学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他说,接茬、开玩笑、迷恋运动等自己过去的致命缺点,根本不属于美国老师批评学生的原因,相反是受到鼓励的。

  最突出的例子是,一次他像过去在国内一样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老师不仅没有丝毫不快,反而脱口而出“你真是个天才”。正是那些记忆犹新的鼓励使他开始摆脱了原来差生的自卑心理,促使他真正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奋斗。“他在学习上有很明显的主次之分。他把主要的时间都放在三维动画专业课上,我认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我们也开始效仿他这么做。”费城艺术学院的美国学生KevinHill这样说。

  武汉大学主攻教育心理方向的研究生曾芳告诉记者,事实上,在一个群体中,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业成绩,必然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所以说所谓的“差生”有存在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并以相应的对策进行矫治,帮助教育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实施全人性化教育,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确定自我位置,正确认识自我,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王楠子父亲质疑中国教育体制

  儿子截然不同的遭遇促使王楠子的父亲王恩重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把许多本应成才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而这条新闻也引发了人们对国内教育模式的质疑,网上铺天盖地的跟帖绝大多数也把矛头直指应试教育。

  “一些老师对学生不是互相探索,而是在互相折磨。”著名作家、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赞同王恩重的呼吁。在他看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老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听话,而且只注重灌输,但在国外,老师却更重视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葛红兵表示,老师的态度很多时候决定学生一生的成长,不是一件小事。

  王楠子初中班主任老师认为王楠子当时确实是极其调皮捣蛋,老师为了维持教学秩序也给予了一些训诫。但是她承认,王楠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老师们的共识。

  某所教育学院院长认为,王楠子的成功个案并不就能说明美国的教育相对于国内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认为,正面鼓励确实是许多学校老师所缺乏的,但是完全采用正面鼓励也是不可取的,对于中小学生应当因人而异,批评训斥本身并没有错,只要是适合具体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可以。

  快评

  现在一有负面的教育新闻,人们总习惯于归咎为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但在我们愤而指责的同时,却不能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的事,家长们更不能因为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而推卸自己的责任。家长们在羡慕“天才”王楠子的同时扪心自问一下:我有没有像王楠子的父亲一样给他提供一个足以张扬个性、追求自己情趣所在的空间?

  现在有很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繁忙的课余还要陷入兴趣班的海洋之中,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兴趣班教授的内容,往往不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王楠子的父亲给了儿子一个全新自由的学习环境,也许没有多少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但家长们至少可以不逼着你们的孩子上兴趣班吧。要同质化的“学习机器”还是有个性、有潜力的孩子,这是每个家长都要回答的问题。

  卢梭在其《爱弥尔》一书中曾这样问道:“何谓最理想的教育?”答曰:“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对待懵懂无知而又充满好奇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之顺其自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面对“差生”王楠子的“橘枳之变”,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孩子接触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反之,逼着孩子在正常学习之外“拼命加班”,那每个孩子都会是“差生”。山东一位小学女教师写了一本名叫《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书,颇为畅销。里面有句话说得很好,在她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片树叶都应该翠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