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巴拉克被拒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6:36 四川新闻网

  (本网特约评论员叶雷)

  巴拉克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进入大学继续读研。两年前,他曾向科隆体院递交了一份攻读体育管理学的申请书。但科隆体院却以巴拉克球赛繁忙,无暇顾及学习为由断然拒绝了他(《新华每日电讯》10月19日)。

  巴拉克是名人,进入科隆体院读研,既满足了巴拉克继续求学的愿望,又可以作为免费广告代言人宣传科隆体院,一个双赢的结果,科隆体院为什么会拒绝呢?看一看中国,刘翔只不过为中国在奥运会上拿到了一枚金牌,而在去年10月份,华东师范大学在刘翔本科未毕业时,就推荐刘翔直接进行硕博连读,那种心情完全可以用“迫不及待”来形容。做一个假设,如果巴拉克向中国的某一所大学申请读在职的研究生,中国的大学会怎么处理呢?我武断地估计,会有不少的大学张开双臂热烈欢迎。

  实际上,“巴拉克被拒事件”只是德国乃至欧洲严格管理在职研究生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欧洲的高等教育都实行“宽进严出”的做法,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各国都确定了严格的学位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职人员想继续提高知识水平可以去参加在职培训,但这种培训与正规的学位教育有着严格区分。也就是说,参加在职培训的人一般不会拿到学位,而如果想得到一个硕士或博士文凭,就必须乖乖地到校园里做一名真正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欧洲人想边工作边拿个研究生学位,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宽进”也不是“菜园门”,想进就进,任何申请人都必须获得“学科录取考核会”的资格论证,而且任何申请人“一视同仁”,没有“高考保送”一说,以免滋生入学腐败。

  这样看来,“高考保送”、“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并不是什么国际惯例,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实际上,国内高等教育逆国际潮流而动的例子也不是很少,在世界各个大学都十分讲究荣誉教授的时候,四川大学却大搞追星,聘请著名影星吕良伟为名誉教授,结果遭到了吕良伟拒绝,真是丢人又现眼;国内大学都在强调面试对招生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学却取消了面试,“我们要把机会留给人才,不能让财富因素过分地影响人才的培养。”这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现象是值得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好好思考的,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领导、教育管理部门更应该好好反思。

  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好想法都演变成了破坏教育公平的做法。明星在法律上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们却可以凭借自己是名人轻易就读名牌大学,本硕博连读;“保送”本来是保护优秀人才的一种做法,但现实中往往变成了给有权者开的“后门”;“自主招生”有利于选拔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但操作中往往变成了富人们的机会,穷人因经济负担不起只得放弃;什么“特招”、“点招”,就更是招生腐败的滋生源。中国法制和规则意识淡薄,“人情”、“关系”意识浓厚的文化现状,告诉我们给腐败的就会越多,出现腐败的可能就越多。在整体上,最公平的做法就是,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巴拉克被拒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期待中国的大学好好学一学这个榜样。在强调国际惯例的今天,我们不妨也学习一下欧洲为了避免滋生“入学腐败”不搞“高考保送”的惯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