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铁自主技术亟待破除“观念壁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06:00 光明网
寇庆民

  中国经济网九月刊出的<<高铁列车自主研发半途而废?“中华之星”前途迷茫>>一文,反映了一个带共性的问题:自主技术在国内市场遇到似乎是不可逾越的“观念壁垒”,从而使自主研发的成果失去市场空间,没有得到应用的机会,使自主研发的投入得不到回报,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极大地挫伤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我国自2004年起已分两批引进国外高铁技术,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自主技术没有生存

的必要和可能了?答案是否定的。国内三大汽车厂多年前就引进了国外技术,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生力军还是“奇瑞”“吉利”等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构建了自主研发平台,在扎扎实实地从事新产品设计开发,在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由大向强的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幸运的是,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国民可以直接决定购买自有品牌,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消费者“讲排场”和“崇洋”的心理同样给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造成观念壁垒,但毕竟国内消费者不是铁板一块,自有品牌汽车仍能顽强地在国内市场开拓出一片天地。

  高铁自主技术--“中华之星”面临的情况就不同了,行业主管部门是唯一的用户,国内市场能不能给自主技术留下一块空间,哪怕是一条缝隙,现实情况是完全看有关部门的决策。正因为高铁技术的特殊性,任何国家高铁技术的自主研发,无论是德国,法国,日本还是韩国,无一例外地都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都是一个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而非从行业利益或仅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一个政治议题。

  铁道部未采用“中华之星”的理由是这一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但这不能成为中止“中华之星”继续完成研发过程并投入产业化应用的理由。不能因为“中华之星”在研制过程中出现过故障就否定这一技术体系,国外几种高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出现过事故,既然大家没有因此而彻底否定国外技术,为何要对自主技术过于严苛,不给自主技术以改正错误和成长的机会?

  现在国内对“自主创新”已经提得很高,并反复强调,但我们还要提倡研究具体问题,做点具体工作的精神。“两弹一星”和“神舟系列”的研制成功,当时的决策者都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而非仅靠一句口号。实际上国内企业自主研发面临的困境仍难以破解,每每是国内企业研发成功,接近产业化,快要尝到自主研发的甜头时,国外同意转让技术了,而且转让的技术只比国内技术先进一点点,但这样就足以将国内辛辛苦苦研发出的自主技术在国内市场的市场空间封杀掉,“中华之星”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本来铁路第六次提速采用的就是200公里/小时的技术,如果象韩国那样一次就引进300公里/小时及以上高铁技术,则在引进消化吸收上化的代价要小得多,自主技术经过加紧研制,完全有可能达到200公里/小时的提速要求,这样引进技术和自主技术将形成一个合理的梯队,而在自主技术即将达到200公里/小时的应用要求时,又引进200公里/小时的国外技术,势必造成重复引进。

  虽然有了引进的高铁技术,但能引进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引进创新能力,“中华之星”自主研发平台的内生式研发能力和经验,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自主发展,乃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装备制造业要真正进入“研发时代”,必须破除自主技术在国内市场遭遇的“市场壁垒”,而“中华之星”则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个缺乏自信心,做事“半途而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现在当务之急是支持“中华之星”完成研发过程,投入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问题的关键在超脱行业利益的局限性,考虑民族机车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的支持,给高铁自主技术在国内市场开辟一定的市场空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