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好奇心同样足以“杀死”始皇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09:59 信息时报

  时报新闻眼

  不排除有人的好奇心以及对祖先遗产的景仰之情会压过对钱包肿胀程度受损的忐忑不安,但就算真能创造25亿的门票收入,里面又有多少仅仅是从这个口袋换到那个口袋(国内游客的贡献)、打个刻薄的比方——是属于那两泡狗屎的?——李斌

  李斌的博客:在左路飞翔http//manflb.tianya.cn

  笔者闲暇之余,常在网上论坛里打转,于是发现当前以盗墓为题材的网络文学异常受欢迎,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天眼》一类的小说,据不完全统计,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拥趸。窃以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源于架空历史的文学作品,里面对未知事物引人入胜的描写(揣度)可满足网友“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好奇心。

  以此观照,“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建议打开秦始皇陵”(《信息时报》10月20日A20版)的新闻,引发公众的热切关注,自是意料中事。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经济学领域颇有建树和声望的张五常先生遭遇民意的强烈反弹,甚至有论者直斥其非:“经济学家别变成只知道‘钱’的傻瓜”(《中国青年报》10月20日)。

  能说求全责备的网友们都不宽容吗?逝世70周年的鲁迅先生说得好:“谩骂不是战斗”。“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或有等于无。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问题是何时打开才对。”这句话已经尽显张老先生这一建议的出发点:限于物质器用的考量(任何文物除了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外,还应该具有欣赏价值),只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理性——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于交易的。他只是一个经济学家,从经济的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他不是一个考古专家,不会从保护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自“郎顾之争”后,不少经济学家其信誉在民众心目已经破了产,但这种反感的情绪在不断沉淀后,又因张五常先生的“踩过界”而勃发,显然有着更深刻的背景因素。可以看作对习惯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并侵蚀人心世俗的现状的反感:“江苏一色情餐饮街为招揽生意请小姐在饭店进行全裸表演”(《现代快报》10月20日)。曾几何时,钱,就这么成为我们行事的惟一标准,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否发掘始皇陵这个问题,不应由经济学家评判——发掘的目的心态,不应该是为了钱。钱的因素,只有等到某一天条件成熟了,决定好要发掘以后,才需要考虑。而应该由考古学家来说——是否具备发掘和保护的技术条件。事实上,张老先生口中所说的“ 今天科技没有问题了,可以做到应有的保护”并未得到科学的论证,所需技术很难说已经能确保万无一失。

  即使抛开该不该打开秦始皇陵的伦理和技术争论,仅“秦始皇陵每年大约可以接待500万参观人次,按照每人收费人民币500元,每年门票收入是25亿”的经济论证就存在硬伤。“像我一样愿意花钱到秦始皇陵,细看一下20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的人应该有很多。”张老先生久居海外,看来对于“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的西谚颇有心得。然而张老先生恐怕对当今国情缺乏体认,这么“细看一下”的500元成本到时恐怕很少国内游客能够承受。

  关于经济学家,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刻薄段子。两个商人一同步行,看到一泡狗屎,甲说:你吃了它我给你10万美金,乙经受不住诱惑吃了狗屎,二人都甚后悔,甲懊丧10万美金转瞬换主,乙是嘴里恶心面上蒙羞;不一会儿又见一泡狗屎,乙说:你吃了它我也给你10万美金,甲立即吞食;甲刚拿回10万美金,一经济学家路旁窜出,一脸郑重地宣布:刚才二位创造了20万美金的GDP。

  不排除有人的好奇心以及对祖先遗产的景仰之情会压过对钱包肿胀程度受损的忐忑不安,但就算真能创造25亿的门票收入,里面又有多少仅仅是从这个口袋换到那个口袋(国内游客的贡献)、打个刻薄的比方——是属于那两泡狗屎的?

  至于将来这始皇陵是否会像某些公共资源、全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自然遗产,变成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在“公车改革的南京样本:镇干部1人1年省下6万”(《人民日报》10月20日)这样的财政列支体系背景下,这25亿的去向能够让我等小老百姓看清多少?表面上看门票和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有一定的收入,但每年的维修保养费要多少?……都是疑问。至于“赚这种钱对社会有利,对世界有利,说不定西方的君子会多一点敬重我们的以往”的理据,只让人联想到阿Q那“先前阔过”的虚荣心。所谓“打开秦始皇陵还有助于开发西部,还能间接地焕发洛阳、郑州、开封等城市活力”的远大前程更是没了着落。

  据说张老先生“研究文物20多年”,目前专注于古玩。因此笔者揣度,他提出这个遭千夫指的建议,未必是玩物丧德,无非是想在他的有生之年看一眼恢宏的始皇陵其真面目罢了。

  但张老先生应该干的正经事,似乎是本着自己的术业专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设计。只是,当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将发掘陵墓当作国计民生进步的基石,实在很难对此寄寓厚望。真的中国经济已经十全十美,没有研究课题了?前述“铜臭时代”的种种乱相,是否显示中国社会从“排斥商业”的传统向“牟利冲动”转向过度?张老先生不如好好为“只有商业而无文明”的痼疾研发一剂良方。

  至于仅仅为了满足区区好奇心,是否值得付出文明受损代价的争论,不妨引“不封不树填沟壑,死矣何分毙与崩。最是蠢才起高冢,累人争逛十三陵”这一前人对发掘明定陵沉痛教训的反思,以及周恩来总理否决“发掘乾陵(武则天墓)”这一不切实际的盲目主张时所说的“我对死人不感兴趣”作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