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背篼”系列报道之五请善待“背篼”朋友 精神生活十分单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10:17 贵州都市报

  

关注“背篼”系列报道之五请善待“背篼”朋友精神生活十分单调

  在延安中路附近一家“背篼”餐馆里,“背篼”杨廷先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这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看着电视剧,觉得好玩就大声笑上几声,不用像白天那样那么劳累。

  杨廷先的老家在惠水摆金,至今,家里仍欠着2000多元高利贷,儿子读书需要钱,买化肥更需要钱,但9月份他忙活了一个月,却只挣到300元,除去250元生活费,只拿回家50元,这让他觉得很难过。“得趁着年轻多挣点钱,年纪大了就背不动东西,当不了‘背篼’了。”杨廷先也想过到沿海一带打工,但小学没毕业的他,出去也没多大机会,只得认准“背篼”这个行当了。

  记者调查发现,贵阳街头的“背篼”多为青壮年,由于文化程度低,不得不靠卖苦力为生。

  在接受记者调查的100名“背篼”中,年龄段在20岁以下的占16%,20岁至40岁的占66%,40岁以上的占18%,其中16%的“背篼”为文盲,46%的人念过小学,30%的人念过初中,只有8%的人念过高中。

  记者调查还发现,多数“背篼”收入低且经济负担重,物质生活匮乏。在接受记者调查的“背篼”中,每天平均收入在20元以下的占58%,每天平均消费在10元以内的占64%,82%的人租住在城乡接合部的民房里,8%的人露宿街头,10%的人选择住旅社,42%的人挣钱是为了供孩子读书,44%的人是为了补贴家用,只有14%的人是供个人开销。

  记者调查发现,“背篼”的精神生活非常单调,聊天、打牌和喝酒是他们业余时间主要的消遣方式,比例高达64%,很多人买不起电视这样的“奢侈品”。但高达58%的人被问及对未来有何打算时,表示“不知道”。

  也想和城里人交朋友

  尽管已事隔一年,但至今提起来25岁的“背篼”李富仍觉得窝火。

  去年,在市西路附近揽活时,两个老板模样的人把他拉住,说是要买一批货,但手头的货款尚差20元,问他借钱并承诺让他背货。李富二话没说就把20元给了他们,但在路口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仍不见两人的踪影。此时,李富才意识到“被骗了”,却只能自认倒霉。

  李富说,有些城里人很坏,平时,除了“工作需要”,他基本上没和城里人接触过,也不愿意。

  与李富相反,“背篼”李明坤却有不少城里朋友,平时,经常有人打电话到他住的旅社里找他背东西。每天出门揽活,他总穿得干干净净的,很懂礼貌也特别能吃苦耐劳,因此深得雇主的喜欢。

  一次,在新路口揽活时,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不能走路,李明坤连忙把老人背回家。后来,老人的亲人把他留在家里吃饭,还拿钱要酬谢他,被他谢绝了。

  记者调查发现,像李明坤这样的“背篼”毕竟是少数,由于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很多“背篼”不愿意主动与城里人交流,他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但很少结交城里朋友,在接受记者调查的100名“背篼”中,20%的人对城里人感到讨厌,30%的人认为城里人很好,50%的人对城里人印象一般。他们中,32%的人表示想和城里人交往,40%的人表示想和城里人交往但没有机会,只有28%的人表示不愿意和城里人交往。

  采访后记

  一直以来,忘不了遵义乡下那个“背篼”父亲。憨憨的笑容,黝黑的脸庞,瘦小的身板。走在大街上,这样的“背篼”随处可见。但就是那个中年汉子,靠自己的双肩把两个儿子分别“背”进了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

  底层人物身上所蕴涵的坚韧和责任感常常震撼着我。他们肩上那一个个不起眼的背篓,很有可能就是一家老小生活的依靠,也有可能承载着子女沉重的求学梦,尽管他们长年在城市里打拼,吃尽苦头,受尽委屈,但他们无悔无怨。这就是“背篼”,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群体。

  去年,为了体验“背篼”生活,我曾买了个背篓上街揽活,一天下来,累得浑身酸疼,却只挣了4块钱。“背篼”的艰辛,外人恐怕难以体会到。

  辍过学,打过工,来自农村的我从干记者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因此,当我得知在大冷天里还有很多“背篼”露宿街头的时候,就有一种想和他们露宿一宿的冲动。

  但是,采访并不像我先前想像的那么顺利。

  刚开始,很多“背篼”对我的采访并不配合,无奈之下,从不抽烟的我跑到商店买来一包磨砂黄果树,学着和他们“吞云吐雾”,话闸就这样打开了。

  但在随后采访女“背篼”时,我备受她们的奚落,呵呵,很能理解,一个陌生男子突然闯入,并主动和她们搭讪,难免被人怀疑“居心叵测”。我说我是记者,她们说不信,我说要不付费采访,她们说不干。第一天,我狼狈离开,但因为不死心,第二天我又去了。或许是被我的诚意所打动,这次采访异常顺利,几个女“背篼”都向我敞开了心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概不例外。

  稿子第一天见报后,一个素未谋面的校友给我发来短信:今天看了你的报道,真的使人感动。也有男性读者直接把电话打进本报热线,说看完报道“泪流满面”,此外,还有民间义工组织为露宿街头的“背篼”募捐了数百件冬衣。我想,如果能因为我的报道,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背篼”这一群体,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那将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作者:何星辉 钟文 张光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